1917年,沙俄的庞大帝国在一场历史的巨变中轰然崩塌,面积达2288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瞬间瓦解。自此,俄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1917年11月到1922年12月的这段时间,正是苏俄时期。苏俄的建立虽为沙俄的继承者,但其并没有完全继承沙俄的全部领土,而是采取了联邦制的形式,在1922年正式成立了苏联。
尽管如此,苏联仍然对当年的沙俄疆域心生向往。毕竟,沙俄的疆域在历史上曾经广袤无垠,而在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苏俄不得不割让西部的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于这些损失,苏联始终心有不甘,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夺回失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在二战前通过调整地理布局,巧妙地利用了与德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第一个遭殃的国家是波兰。早在1795年,波兰就被沙俄、普鲁士与奥地利三国瓜分,沙俄占了最大份额。沙俄覆灭后,波兰趁机宣布独立,并在1918年重新复国。然而,随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军在9月1日闪电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紧随其后入侵波兰,与德国共同瓜分了这个曾经的“兄弟国”。波兰再次陷入了亡国的命运。
接着是芬兰,曾经是沙俄的附属国,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沙俄覆灭后,芬兰在1920年获得了独立,并通过《塔尔图条约》明确了双方的边界。但随着苏联的成立,尤其是斯大林的掌权,恢复俄罗斯昔日疆域的愿望愈加强烈。1939年10月,苏联发动了对芬兰的袭击,尽管芬兰顽强抵抗,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还是不得不割让部分土地。
接下来,苏联将目光投向了波罗的海的三个小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三个国家曾是沙俄的领土,但在沙俄覆灭后宣布独立。然而,1940年6月,苏联再次对这三个国家发起了军事进攻,这三个国家的体量过小,根本抵挡不住苏联的强大力量,迅速被吞并。
摩尔多瓦也是苏联重新夺回的领土之一。摩尔多瓦原本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分,曾在俄土战争中被沙俄占领,经过几次战争反复归属。1917年沙俄覆灭后,摩尔多瓦被并入罗马尼亚。然而,在1940年,苏联在征服波罗的海三国的同时,再次强行夺回了摩尔多瓦,带来了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200万的人口,苏联的西部疆域因此得到了显著扩展。
1949年,为了应对日益强大的北约,苏联主导成立了华约,试图通过集结东欧国家来增强自己的防御力量。这个组织成员包括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几乎涵盖了整个东欧。然而,尽管华约在表面上看似稳固,苏联内部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特别是在1956年和1968年,苏联分别出兵镇压了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抗议和改革,彰显出其强硬的控制手段。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反苏暴动,数十万人走上街头要求改革。苏联感到局势失控,遂决定派遣17个师的兵力直接进入布达佩斯,占领了这座城市,至此,匈牙利彻底归苏联统治。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在米兰·昆德拉的文学作品中曾被深刻描绘,该国人民希望进行社会改革,然而这一行为很快引来了苏联的军事干预,苏军强行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并持续占领直至1990年。
除这些外,苏联在其势力范围内还操控了蒙古,并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及北布科维纳地区依然保持着控制。1968年,阿尔巴尼亚因不满苏联的行为,退出了华约。苏联的不少行为使得东欧各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抵制,形成了不小的裂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独联体框架下试图重建其影响力,最初,包括11个苏联原加盟国在内的12个成员组成了独联体。然而,俄罗斯依然维持着一种强硬的外交政策,像当年的“老大”一样,继续控制和影响周边小国。1993年,格鲁吉亚重新加入独联体,但对与俄国的关系并不和谐,2008年因领土问题爆发了战争,最终格鲁吉亚退出了独联体。
摩尔多瓦的情况也类似,尽管它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但俄军依旧占据着摩尔多瓦的德左地区,这一地区对摩尔多瓦至关重要。由于与俄罗斯的巨大差距,摩尔多瓦始终无法收回这一地区。最终在2023年,摩尔多瓦宣布退出独联体,寻求更多的独立和自我发展空间。
最为显著的是乌克兰问题。2014年,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并迅速并入俄罗斯,随后俄军占领了乌克兰东部的四个地区,彻底破坏了乌克兰的领土完整。这一行为导致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彻底决裂,至今双方依旧处于战斗状态,战争的结束似乎遥不可及。
如今,俄罗斯继续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老大”的角色,尽管它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与其周边小国的关系却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在这条复杂的历史路径上,俄罗斯的行为无疑让世界见证了一个“老大”如何在自己的小弟们中,肆意拉扯并尝试重拾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