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许多人最关注的无疑是蜀汉这个相对较弱的政权,特别是以刘备为开国皇帝的蜀汉,以及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驰名将领。尽管这些人物声名显赫,但在蜀汉后期,许多将领则显得较为默默无闻,尤其是除去三国历史爱好者外,许多人对这些人物并不熟悉。
事实上,随着蜀汉老将的相继去世,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渐衰退,造成了人才的严重短缺。到后期,蜀汉的军事指挥基本上由姜维一人把持,然而姜维的崛起并非出于血统或者家族背景,而是作为诸葛亮北伐时的降将得以重用。尽管如此,蜀汉后期仍然有三位将领在不同方向上守卫国家的安全,他们分别是王平、马忠和邓芝,这三人被合称为“平安三侯”。他们的去世标志着蜀汉的彻底无力回天。那么,这三位将领中,究竟谁的能力最强、功绩最显赫呢?
和姜维一样,王平原本也效力于曹魏,他的家乡位于巴西郡宕渠县,即今四川达州市的渠县一带。王平初时随同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等少数民族领袖投降曹操,之后被迁至洛阳并任职校尉。建安二十年(215年),王平参与了汉中的争夺战,战败后投降刘备,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此后,王平随诸葛亮参与了多次北伐。
在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了首次北伐,王平作为先锋随参军马谡驻守街亭。然而,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贸然在山顶安营,导致曹魏名将张郃趁机袭击,街亭失守,北伐大计因此受挫。虽然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处死,但王平在兵败后力保阵地,避免了更大的溃败,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并晋升为参军。随后,王平逐渐升任讨寇将军,封为亭侯。
三年后,王平随诸葛亮再度北伐,他驻守南围,再度成功逼退曹魏名将张郃。诸葛亮北伐中途因病去世,魏延起义,王平及时出面,劝说魏延麾下的士兵归附,平息了这一乱局。回到成都后,王平升任安汉将军兼汉中太守,负责镇守汉中这一战略重镇。三年后,吴懿去世,王平接替其职务,成为汉中防务的主力。延熙七年(244年),曹魏大将曹爽率领十余万大军进攻汉中,王平以三万守军坚守阵地,迫使曹魏撤军,为蜀汉保住了这片重要的领土。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因病去世。
与王平镇守北方的战略防线不同,马忠则是在南方为蜀汉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马忠出生于巴西郡阆中县,本名狐笃。建安末年,他以孝廉之名进入仕途,最初担任汉昌县县长。刘备讨伐东吴失败后,退守永安,马忠被任命为军队统领,随即获得了刘备的接见。刘备去世后,马忠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提拔为门下督,负责处理后方政务。
在建兴三年(225年),马忠被任命为牂牁太守,受命平定当地的叛乱。在此期间,马忠迅速击败叛军,杀死了叛乱首领朱褒,之后积极安抚当地百姓,使得当地社会稳定,民心归附。建兴八年(230年),马忠被召回成都,辅佐蒋琬处理政务,并于建兴十一年(233年)参与了诸葛亮南征的行动。此后,马忠开始镇守南中,四处平定叛乱,并且成功为蜀汉补充了大量兵员。延熙五年(242年),马忠返回成都,被封为镇南大将军。两年后,他再次返回南中,直至延熙十二年(249年)去世。
最后是邓芝,这位将领出生于东汉熹平七年(178年),家世显赫,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的后代。尽管邓芝原籍为荆州,但早早便投身巴西太守庞羲麾下,并且凭借着出色的才干被刘备提拔为郫县县令、广汉太守,最终因为政绩卓著,进入朝廷担任尚书。刘备去世后,邓芝被委任为使者,先后两次出使东吴,成功修复与孙权的关系,令孙权称赞道:“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在建兴六年(228年),邓芝随诸葛亮参与北伐,他与赵云一起作为疑兵牵制了曹魏的主力。然而,街亭失守后,邓芝与赵云的疑兵也遭到失败。诸葛亮去世后,邓芝升任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由于与孙权关系密切,邓芝被任命为江州都督,负责守卫蜀汉的东部门户。延熙六年(243年),邓芝升为车骑将军、假节,直到延熙十二年(249年)去世。
综上所述,蜀汉的“平安三侯”分别是:镇守汉中、成功逼退曹魏十余万大军的王平;长期镇守南中,四处平定叛乱、安抚百姓的马忠;以及凭借外交才能,成功修复与东吴关系的邓芝。从综合来看,邓芝在外交上的能力突出,且其官职在三人中最高,但若论军事才能和战绩,王平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