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曾提出疑问: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几乎都以宋朝及其之后为背景,难道没有唐朝这个历史时期?这种缺乏唐朝背景的现象,背后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唐朝是一个盛世大朝,其统一强大的体制和开明的政策并不利于金庸展示那种带有“伤痕”或者“逆向民族主义”的情节。更具体地说,唐朝时期大多数时候都武功强盛,国家政权体制健全,对待外族,唐朝有极强的军事压制力,唐军无论在何时都能轻松碾压周边的少数民族。即使唐朝末期政权稍显衰败,但依然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平定回鹘和吐蕃,守住大唐的国土疆界。这种国家强盛的现实,根本就不适合金庸的小说设定:其中的英雄豪杰无法在体制强大的王朝中找到生存的空间。
金庸的武侠小说常常围绕着一个特定的框架展开,故事里的王朝必定是衰落的,中央政权总是无能的。武林高手并不依赖朝廷,而是依附于江湖——即一群充满侠气的江湖人物,能以黑社会的方式影响国家的命运。武林中的高手总是有高低之分,往往是异族人物的武力超越中原汉人的英雄。举个例子,《天龙八部》中的雁门关之战,当中原朝廷的正规军沉睡之时,拯救国家的却是一帮武林精英。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暗器、埋伏、偷袭等阴险手段——最终却仍然败在一个契丹高手萧远山的手下,几乎全军覆没。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作品中。《射雕英雄传》中,朝廷的武力几乎为零,郭靖与黄蓉轻松潜入皇宫,无人能挡,甚至江湖中的小人物也能轻松击败体制内的将领。故事中的“武德”几乎无存,许多顶级的武林人物如“东邪西毒”黄药师与欧阳锋,以及“南帝北丐”段智兴和洪七公,部分甚至是异族人物。到了《神雕侠侣》,这股趋势更为明显。书中抗击外敌的主力是由郭靖、黄药师、丐帮弟兄以及杨过组成的,而中央政府的将领几乎一无是处,且在剧情中被多次羞辱。
《倚天屠龙记》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设定,少林寺这一“武林泰山北斗”也未能幸免。在开篇,少林寺不仅被昆仑派的何足道单枪匹马摧毁,几乎全寺都束手无策,最终只能依赖不属于主流体制的觉远和张君宝等人才能挽回局面。整个抗元斗争过程中,朱元璋等抗元英雄更像是配角,而张无忌的“神武天纵”则成了决定大局的关键。
而《笑傲江湖》中,朝廷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江湖中的人物如青城派的余沧海、嵩山派的左冷禅等,能随意杀人,权力几乎完全被江湖势力所掌控,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模糊,整个江湖充满了对体制的蔑视。在《鹿鼎记》中,康熙帝的形象被塑造得堪称明君贤主,而中原的抗清义士们则被描绘成荒诞、愚蠢的笑柄,完全无法与当时的外来政权相抗衡。
归根结底,金庸小说的故事情节,基本都在这样一个设定中展开:汉人王朝衰落或失败,异族强大,民间势力凌驾于朝廷之上。这种设定下的故事情节,若换作唐朝作为背景,将很难实现。唐朝强盛的体制、雄壮的军力以及严格的法制,根本不容许金庸小说中的英雄豪杰发挥其独立、反叛、反体制的精神。更何况,像唐朝那样的体制下,哪怕是武林高手,也难以抗衡李世民的玄甲军,难以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智慧相提并论,连外来的和尚、道士都难以与唐朝的武将李靖、薛仁贵等人匹敌。唐朝背景下的故事,根本无法引发金庸小说那种对体制反思、对自由追求的深刻思考。
因此,金庸小说中不断重复的设定,其实是一种反体制、反政府、崇尚个人自由的文学表达。金庸的江湖,是一个没有强大政府、没有法治的乱世,而这一切与唐朝的盛世气象是格格不入的。对于金庸而言,唐朝背景下的故事难以展现他所追求的文学魅力,也无法承载那些复杂的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