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484字 | 阅读需5分钟
马镫对于骑兵发展史的深远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有了马镫人可以更好的协调身体控制平衡,马镫使人在马背上长时间骑乘而不会很劳累,而马镫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使骑兵冲刺的威力更为显著,并催生了骑兵向高度重装方向发展的趋势。
不过,很少人知晓,推动欧洲11世纪至14世纪骑士制度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竟然是中国人发明的骑马时踏脚的装置:马镫。
▲描绘中世纪欧洲弓弩手对欧洲骑兵的情形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早在马镫发明前,骑士们骑上马以及骑在马上都会遇到困难。当时上马的主要姿势为:或左手紧抓马鬃,飞身上马;或用手中的矛点地支撑身体而跳上马;或靠踩住安装在矛上的横栓而上马。而当骑在马上时,骑士们的双脚是无处搁置的,奔腾或跳跃时,骑士们必须紧紧抓住马鬃,夹住马肚,才能避免被颠下马背。这种状况使骑士们在马上作战甚为困难,也因此使骑士制度无法在公元11世纪前形成。大约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的马镫改变了这一局面。
▲留存至今的欧洲中世纪马镫
当时的中国人借助先进的冶金技术,开始生产铸铜或铸铁马镫。马镫的发明者没能青史留名,但其想法很可能是来自于用皮绳打成套环再踩套环上马的启发。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
▲北票北燕冯素弗马镫
从马镫的演变来看,是从木质到向金属演变。南北朝时期出土最早的鲜卑马镫是木质的,外包少量金属皮革,越往后使用的金属部件越多。那么,笔者看来越往前期,使用的金属越少,而皮革和木头都是很容易腐败的,所以不容易找到实物佐证。从这一点来看,马镫的历史肯定要比现行的考古发现更早。
1993年在吉林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这是中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此前,在南京象山发掘的东晋琅玡王氏族墓群中,亦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或稍后。
▲敦煌西魏画中的重甲骑兵
马镫发明后,不仅在中国本土广泛应用,更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向东,约在五世纪末已传入朝鲜半岛,庆州皇南洞天马冢出土的马镫与冯素弗墓的形制十分相似;后又经朝鲜传至日本。向西的传播路线则更为漫长,约在6世纪左右,通过北方游牧民族经中亚、土耳其传入欧洲。不过,由于冶金技术等原因,欧洲军队直到数百年后才普遍装备马镫。
▲西汉大型壁画佐证:中国人首先在世界上发明马镫
对于中国人发明的马镫,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关于马镫曾有过很多热烈的讨论,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占优势的是中国。直到8世纪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现脚镫,但是它们在那里的社会影响是非常特殊的。林恩‧怀特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
▲安阳孝民屯晋墓马具复原
正是这个"迟到"的发明,恰好赶上了欧洲军事变革的关键时期。有了马镫的支撑,骑士才能稳坐马背,手持长矛全力冲刺。这种"长矛冲刺"战术的出现,让全身披甲的重骑兵取代步兵,成为了战场的主宰,也由此拉开了骑士文化与骑士时代的序幕。
李约瑟引用学者林恩·怀特的话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这样简单,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这话确实在理——维持一名重装骑兵的花销极大,精制铠甲、特制武器加上多匹战马,远非普通人能负担。于是,用土地换取军事服务的封建模式便应运而生。国王和领主通过封赐采邑获得忠诚的骑士,骑士则依靠土地收入来维持装备。这套"土地换服务"的做法,不仅强化了领主与封臣的关系,更让欧洲的封建制度扎下了根。
说来颇有意思,这个来自东方的简单发明,就这样在数百年后,悄然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面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