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便于今后持续收到类似推送,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
1945年5月8日,斯大林收到了一封来自柏林的电报:苏联红军终于攻克了这座关键城市,纳粹德国被苏联彻底击溃。这一天,斯大林难得能安心入睡,但临睡前,他忽然回想起四年前德国突然发动的侵略——“巴巴罗萨计划”,那个消息让他几乎精神崩溃整整一周。如今,噩梦终于结束,是时候迎接胜利的曙光了。
然而,斯大林当时尚未意识到,苏德战争的惨烈胜利给苏联留下了深刻的“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将在半个世纪后,彻底撼动并摧毁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时至今日,人们回顾苏联解体,往往将大部分责任归于最后一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诚然,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苏联解体的进程,但他的上台本身,与二战给苏联造成的后遗症密切相关,而这个后遗症的核心,正是苏德战争中严重的人口断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作为纳粹德国的主要对手,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背后的代价异常惨重。据战后统计,苏联仅在战争中阵亡的士兵人数就高达1267万,如果将平民伤亡计算在内,苏联的人口损失更是达到惊人的3500万。如此惨重的损失,直接导致1945年苏联的人口只有1941年人口的85%。而在这庞大失踪人口中,伤亡最为严重的是那些在前线作战,充当炮灰的年轻男性。
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出生于1915年至1925年的苏联男性中,有超过60%在苏德战争中牺牲。尤其是1920年至1923年出生的男性,他们服役的黄金时期恰逢战争初期,伤亡率甚至超过80%。虽然二战刚结束时,这些年轻男性的巨大损失还未在苏联高层引起巨大震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均出生于19世纪,认为192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尚且稚嫩,不适合接班。
然而,随着勃列日涅夫上台,这个由二战造成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勃列日涅夫出生于1904年,1964年通过政变推翻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60岁的他正值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且信奉“集体领导”,迅速建立起一套稳定的领导班子。与他同辈的还有总理柯西金(1904年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1903年生),以及书记处书记苏斯洛夫(1902年生),这批领导人在六十年代依然精力充沛。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末,这些年近八十的领导人开始焦虑起继承人问题。勃列日涅夫猛然发现,由于二战带来的巨大人口损失,出生于1920年代的一代几乎无人在政治上可用。勃列日涅夫执政长达18年,表面上的稳定对苏联本是好事,但他的超长“在位期”却导致了最严重的后果——他于1982年去世,恰逢苏联领导层最需要新鲜血液却无人可用的尴尬时期。
如果勃列日涅夫早逝,也许1910年代出生的安德罗波夫等人能有更多时间培养接班人;如果晚些去世,193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或许会有合适时机接管大权。但历史无法假设。勃列日涅夫突然辞世后,出生于1914年的安德罗波夫接任总书记,但年近七十的他身体欠佳。仅上任三个月,便因肾衰竭倒下。
1984年2月,执政不到两年的安德罗波夫去世,随后出生于1911年的契尔年科继任。契尔年科年龄更大,健康状况同样堪忧。事实上,接任前两个月,他还因肺病和心血管问题在医院度过。73岁的他,带着多种慢性疾病成为超级大国的最高领导,寿命自然成疑。结果,契尔年科去世得比安德罗波夫还快,1985年3月,仅任职13个月便撒手人寰。
这一年,苏联几乎所有出生于1915年前的高级领导人纷纷离世,庞大的苏联高层出现了无人可用的空白。最终,苏联不得不跳过已几乎消失的1920年代一代,带着无奈选择了1931年出生的戈尔巴乔夫,接管风雨飘摇的苏联大权。
戈尔巴乔夫上任时只有54岁,是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总书记。与前任截然不同,他并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时,他仅14岁。缺乏战争经历,使他对苏联所面临的威胁认识不够深刻,缺少那种保卫以意识形态立国的苏联的坚定意志。
这一代缺少战争经历的问题并非戈尔巴乔夫一人独有,几乎所有未经历二战的苏联领导人都有同样状况。另一个关键人物叶利钦,同样出生于1931年,这些从未亲历苏联最艰难岁月的人,自然难以珍惜这段历经苦难的政治体制。
部分人如戈尔巴乔夫,关注的是如何在旧体制中攀升至权力巅峰;另一些如叶利钦,则梦想拆除苏联这座“破房子”,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不过,在1985年,后者尚未正式登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际上打开了那些“枷锁”,释放了这批人的力量。
意外上台后,戈尔巴乔夫惊讶地发现,苏联那已然衰败的领导体系竟然无法限制他的行动。理论上,他几乎拥有“独裁者”般的权力,推行任何改革。可在这种关键时刻,缺乏对苏联政权敬畏的戈尔巴乔夫,一反常态地采取了“过去不允许做的事,我偏要做”的激进策略。
起初,苏联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长期畸形的轻重工业结构导致的民用物资短缺。戈尔巴乔夫却认定经济问题根源在政治,解决经济必须先改革政治。这一思路虽有道理,但错位的改革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力。
戈尔巴乔夫的做法相当粗暴,认为过去的体制一无是处,必须彻底推翻重建。他强力推动苏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解禁了过去被禁的书籍、言论和不同政见者的活动,甚至宣布苏共将与“异见者”直接竞选,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府”。他自己也宣布放弃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转而竞选“苏联总统”。
但戈尔巴乔夫照搬西方民主模式,不但未能解决苏联当下的困境,反而激活了苏联的真正“死穴”——被压制了半个世纪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要理解俄罗斯民族主义为何成了苏联的致命伤,首先得明白苏联虽非俄罗斯,但俄罗斯是苏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苏联总人口60%及70%土地面积的俄罗斯,无疑是苏联的基石。只要俄罗斯愿意维持苏联存在,苏联就不可能解体。然而,苏联的建构,却是以压制俄罗斯人为代价。
历代苏联领导人不断弱化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通过打击东正教及其宗教活动,削弱了俄罗斯传统精神生活,力图让俄罗斯人完全接受苏联意识形态。在这种体系下,形成了“俄罗斯补贴其他加盟共和国,苏联补贴其他阵营成员”的循环。
当苏联国力强盛时,俄罗斯人对此多无异议,因为这笔补贴最终会反哺俄罗斯,巩固其主导地位。但当苏联陷入困境,一些俄罗斯人开始厌倦做“冤大头”,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时代,这批俄罗斯人推选出自己的领袖——叶利钦。
对于苏联来说,叶利钦无疑是个窃国者;但对于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而言,他是解放者。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因持不同政见的叶利钦被剥夺领导职务。但正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予了叶利钦再度崛起的机会。
被赶出克里姆林宫后,叶利钦继续发展俄罗斯民族主义。1991年6月,他在戈尔巴乔夫新政体下,通过“民主选举”成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掌控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执政后,他的任务非常明确:将俄罗斯从苏联“解救”出来。
1991年8月23日,全球震惊于一幕奇景——俄总统叶利钦公开指责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要求停止俄共一切活动。这一事件标志着苏联最高权力机构彻底被架空,各加盟国领导人实质上成为了真正的“国王”。
从此以后,面对彻底觉醒并掌握实权的“叶利钦们”,再无人能阻挡苏联的最终解体了……
---
参考文献:
梅春才,《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人口问题研究》
李岩磊,《苏共领导下的苏维埃国家建构研究》
郑异凡,《苏联共产党不存在指定接班人制度》
李燕、粟瑞雪,《瓦·伊·茹科夫院士评安德罗波夫及其执政时期》
王润涵、王立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镜鉴》
翁泽仁,《叶利钦、普京与俄罗斯东正教的关系及影响评析》
下一篇:以实干为桨,驶向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