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发表声明称,如果俄罗斯对任何北约成员国发动攻击,德国军队已经做好准备采取“致命反应”。这一强硬表态并非德国唯一的立场。近期,德国总理默茨也多次强调,俄罗斯是“欧洲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并积极推动北约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那么,为什么德国如此坚定地站在反俄阵营的前沿?是否是因为二战后苏联红军攻入柏林的旧仇未解,抑或是欧洲对俄罗斯的敌视已经超越了政治理念的冲突,转变为一种几乎本能的排斥情绪?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回顾欧洲与俄罗斯之间深远的文化冲突、宗教纠葛、历史恩怨及地缘政治博弈。从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历时千年的裂痕,到斯拉夫与日耳曼民族之间的种族歧视;从沙俄帝国扩张带来的阴影,到冷战后北约东扩的争议;从能源博弈的暗流涌动,到双方价值观的根本对立——欧洲对俄罗斯的敌意,早已深入融入了文明的血脉。
俄罗斯自诩为欧洲国家,但其所信仰的东正教却长期被西方视为“异端”。自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后,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在教义、仪式和权力结构上发生了根本的分歧。东正教坚信“圣灵只来自圣父”,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灵同时来源于圣父与圣子”,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成为了两者相互排斥的核心分歧。
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曾对君士坦丁堡进行血腥屠杀,而俄罗斯东正教自认为是“第三罗马”,肩负起捍卫正统基督教的使命。这一宗教对立,使得俄罗斯在欧洲的眼中始终是“他者”。即便是进入21世纪,普京与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的紧密关系,依旧被西方视为“中世纪式的政教合一”,与欧洲的世俗化价值观格格不入。
除了宗教上的冲突,欧洲人对俄罗斯的排斥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原因——种族歧视。拉丁语中的“斯拉夫”(Slav)一词原意为“奴隶”,而俄罗斯人长期被西欧视作“野蛮的东方人”。德国历史学者曾直言:“撕开一个俄罗斯人的外皮,你会发现其内心是鞑靼人。”这种偏见源自蒙古帝国对罗斯长期的统治,导致俄罗斯的民族血统在欧洲眼中被视为“不纯”。
即便是与俄罗斯同属斯拉夫民族的波兰和乌克兰,也与俄罗斯存在深厚的敌意。波兰历史上曾多次遭遇俄普奥三国的瓜分,而乌克兰在苏联时期经历了大规模饥荒,至今这些历史创伤依旧让东欧国家视俄罗斯为“永远的威胁”。虽然德国属于日耳曼民族,但在二战后的反思中,德国的精英阶层将反俄立场与“反对极权主义”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新的政治正确。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数百年的战争史中。拿破仑在1812年远征莫斯科的惨败,希特勒于1941年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最终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告终,而苏联红军在1945年以30万士兵的鲜血攻入柏林,并展开报复性劫掠。
柏林战役的残酷程度令人震惊。苏联军队为报复纳粹在苏联的暴行,允许士兵在柏林三天内不受任何纪律约束,这导致数千名德国平民丧命,无数妇女遭遇性暴力。这一创伤深深烙印在德国的集体记忆中,尽管冷战结束后德俄关系有所缓和,但历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
如今,德国政界频繁提及“俄罗斯的混合战争”,包括网络攻击、间谍活动以及能源胁迫,这种说法与二战时期的“总体战”不谋而合。默茨表示,“俄罗斯已经在攻击我们”,这一表态实际上是在利用历史的恐惧来强化当前的反俄立场。
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未如曾经承诺的那样停止东扩,反而将前华约成员国一一纳入。1999年,波兰和匈牙利被吸收,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2022年芬兰成为北约成员国,北约与俄罗斯的边界直接拉长了1300公里。普京曾愤怒地表示:“北约把枪口指向了我们的太阳穴!”
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990年,随着两德统一,西方承诺北约不会东扩,但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倒向西方阵营,并积极推动北约的东扩。到2025年,德国更是承诺将为北约援助乌克兰计划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
俄罗斯则将北约的东扩视作生存威胁,其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2022年入侵乌克兰,正是对“战略挤压”的强烈反应。然而,西方对此的解读则是:俄罗斯的“扩张基因”始终无法改变,只有不断削弱俄罗斯,才能确保欧洲的安全。
曾是俄罗斯能源最大买家的德国,原本可通过北溪-2天然气管道获得廉价的能源供应。然而,2022年该管道爆炸事件使得这一能源纽带断裂,德国被迫转向高价的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导致工业成本剧增,巴斯夫等德国巨头甚至将部分生产线迁往中国。
然而,讽刺的是,尽管德国表面上断绝了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仍通过第三国进口俄气,甚至英国也从第三国渠道购买俄油。这种“制裁反噬”的局面让欧洲民众愤慨不已,但政客们依旧坚持认为“宁可烧柴,也不愿成为能源人质”。
普京长期执政,操控选举,打压异见者,这些都被西方视为“民主倒退”。俄罗斯推行的《反同性恋宣传法》以及禁止“性别变更”等政策,进一步激化了与欧洲LGBTQ群体的对立。2018年,英国间谍中毒事件发生后,西方集体驱逐了150名俄罗斯外交官,价值观的对立彻底公开化。
作为欧盟的领袖,德国已经将反俄立场塑造为“捍卫西方价值观”的圣战。默茨的强硬言辞,不仅是在迎合国内鹰派情绪,也是为了巩固与美国的战略联盟——毕竟,如果没有“俄罗斯威胁”的存在,北约的价值将会受到质疑。
如今,欧洲与俄罗斯的对抗早已超越了实际的政治冲突,成为一种文明层面的宿命对决。德国站在反俄阵营的最前线,不仅是历史恩怨的延续,也是地缘政治的投机,甚至更是一场价值观的全盘宣战。
然而,这场对抗很难产生赢家。欧洲因制裁而自损经济,俄罗斯则在被孤立的局面下转向东方,而德国可能沦为美国战略的附庸。正如基辛格所警告的:“妖魔化俄罗斯是危险的游戏。”然而,当仇恨已深深植根于血脉之中,和解的机会似乎早已随着风而逝。
目前,德国及整个欧洲对俄罗斯的态度愈加危险,俄罗斯已经被逼入绝境,俄乌战争的局势也呈现出一种“只许胜,不许败”的态势。而欧洲似乎无意罢手,似乎渴望彻底摧毁俄罗斯,俄欧之间的对抗或许会直接升级为一场终极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