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7师19团团长康致中写给家人的6封珍贵家书。这些信件是康致中的儿子康明于2014年亲自捐赠给陵园的珍贵文物,成为了抗美援朝历史的重要见证。
1953年6月26日,康致中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那时他的儿子康明还不到三岁。2023年4月24日,康明向记者回忆说:“虽然父亲很早就离开了我,但我一直感受到,他的心中始终挂念着我。”这几封家书成了他与父亲跨越时空的纽带。从信中透出的文字,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思念和无言的倾诉。
一张康致中与妻儿的合影静静地展现在眼前。
康明回忆道:“父亲入朝作战的短短六个月间,给母亲写了六封信。这些信伴随着我的成长,我从中读懂了父亲对我和母亲满满的爱意和关怀。”
其中一封写给妻子亚梅的信上写道:
“亚梅:
之前寄出的一封信是否已经收到?因路途不通畅,未能及时寄出,还望见谅。
我们于二月初八踏上朝鲜,先乘火车两天,再步行三天,平安抵达目的地。现在部队在谷山一带休整。此次入朝比以往更加顺利,敌人的空军也不敢再像以前那般猖狂。部队生活条件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战士们能吃上精细粮食。每顿饭都有肉罐头、蛋粉、豆腐干和花生米,大家每人每月还发放四两白糖和维生素。春节期间,祖国人民慰问了大量的纸烟、糖果和日用品,令部队士气大振。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优异表现打好这场出国作战的第一仗,回报祖国的关怀。
你最近身体还好吗?孩子们也都健康吧?
收到信后,请务必回信。今年请再次给小明接种牛痘,沙眼病也要经常点药。同时,请你多多保重身体。
最近家里是否有信件,请抽空多写些信件回来。如有困难,请及时告知赵文星同志帮忙协调。
祝一切顺利!
致中
三月八日”
这封信的内容看似朴实无华,只是谈论一些生活细节、询问妻子的身体状况和孩子的情况,介绍部队入朝的经历和伙食生活,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康致中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孩子健康的殷切关心。
另一封信则详细描述了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及易俗社到部队演出的情景,对士气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康致中在信中与妻子分享了内心的喜悦,同时叮嘱她多写信报平安。
“亚梅:
最近一直收不到你的信,甚是思念。
之前写了几封信,不知你是否收到了?
小明最近好吗?请告诉我他的近况,也请告知你的学习情况。
我们这里一切安好,常香玉和易俗社近日来团里演出,鼓舞了全体官兵士气。常香玉演出《花木兰》,易俗社演出《蝴蝶杯》,都是名角出场,演得非常精彩。
我最近身体也很好,请勿挂念。也请多写信给高雁和家中,你父亲最近在西安治病,也没能收到你的来信。希望你能多写些信。
致中
五月二十七”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后两年,中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进行拉锯式阵地战,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前线挖掘了大量坚固的坑道,坑道内部空间宽敞,能容纳数十万部队通行,指挥所甚至能容纳百人开会。康致中写给家人的信中总是报喜不报忧,展现出坚强的精神面貌。
1953年5月5日,康致中给妻子写道:
“小明的照片我已经收到,插在家中的地图上,每天都能看到他。他是否还是那样调皮?会说话了吗?会说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如果你们那里有传染病,一定要多加注意。请时常告诉我他的情况。你也要好好保重身体,注意饮食。”
康明说:“这张照片是我1953年4月4日两周岁的生日照。父亲于1953年1月入朝,后给母亲写信请求我的照片,收到后给母亲回信。”
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于1953年8月在朝鲜一条坑道内被发现,当时正插在一张作战地图上,而康致中也正是在这条坑道里牺牲的。
1953年6月26日,志愿军第1军7师19团在康致中团长的带领下,于团指挥所召开针对敌军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最后进攻的通信协调会议,突然遭遇美军B29轰炸机多轮猛烈轰炸,导致山体整体垮塌。团指挥所的两个坑道口和设有电台天线的观察口均被大量土石掩埋,参加会议的114名干部因坑道内氧气耗尽而壮烈牺牲。
直到康明15岁时,他来到北京,找到了父亲的老战友孙伯伯,才了解到父亲牺牲的详细情况:“坑道挖了一个多月终于打开,进去时看到你爸爸穿戴整齐,头戴军帽,盖着被子安详躺在床上;孙政委手握电话伏在桌子上,电话听筒深深陷入脸部肉中;王伯明参谋长斜靠在坑道壁,手握步兵锹……在你爸爸不远的墙上挂着一张作战地图,地图右侧斜插着你的照片。”
这段叙述也证实了康明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何父亲遗物中他的2岁生日照片会有缺损?很可能是坑道潮湿环境导致照片发霉,角落腐烂。
康明感慨道:“这或许是我与父亲最近的距离,仿佛冥冥之中,我又陪伴了他一个多月的时光。”
他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国家烈士陵园是永恒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本该成为我父亲的安息之地,因此他的遗物被珍藏于此,我感到无比安心。”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周贤忠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供图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