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处于战争末期的日本帝国几乎摇摇欲坠,但究竟是什么最终逼得日本走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呢?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确实威力惊人,广岛和长崎在瞬间变为废墟,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在爆炸中消逝。然而,尽管如此,日方的军方依然咬牙坚持不投降。此时,苏联的行动无疑加速了日本的崩溃。苏联突然撕毁了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150万大军如洪流般涌入满洲,关东军几乎在瞬间瓦解。对于这一变故,日本内部有专家指出:投降的真正推动力不是原子弹,而正是苏联这一致命的一击。
1945年夏,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势愈加明显。中途岛战役和莱特湾战役打得日本海军和空军几乎丧失了反抗之力。随后的东京大轰炸更加重创了日本,一夜之间,东京市区十万人丧命,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与此同时,日本的400万大军中,仅有130万守在本土,其余的力量被调往各个战场。盟军在海上封锁了日本的运输线,一片水雷布置将日本的粮食和燃料完全断绝,百姓日渐处于极度的饥饿和贫困中。日本的战争机器眼看就要彻底崩溃,但军方高层依然没有放弃。
7月26日,盟军公开发布《波茨坦宣言》,明确表示日本若不无条件投降,便会面临彻底的毁灭。然而,日本的军事领导层仍然不甘心,他们制定了“决号作战”计划,准备发动全民抵抗,希望能死拼到底,甚至幻想通过苏联这一中立国的仲裁,换取一些和谈的机会。可是,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上就与美国、英国达成协议,准备在德国投降后立即对日宣战,并通过这一行动在远东地区获得领土利益。4月,苏联已经通过外交途径告知日本,《日苏中立条约》不再续签,态度十分明确,然而日本依然抱有幻想,认为苏联可能会出面调停。
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当场导致7到8万人丧命,随后由于辐射和烧伤,更多的人在痛苦中死去。仅三天后的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另一颗原子弹“胖子”,造成4万人立刻死亡,整个城市化为废墟。美国显然在通过最为残酷的手段,逼迫日本屈服。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日本军方依旧固执,不愿低头。他们估计美国的原子弹数量有限,可能不会连续投放,于是采取“玉碎”策略,企图拖延时间,指望盟军会在某个时刻作出妥协。但就在此时,苏联的动作悄然逼近,成为致命一击。
8月8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召见了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冷冷地宣布:第二天,苏联将对日本宣战。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般打击了日本。第二天,苏联红军150万大军带着5000辆坦克和数百架飞机,迅速向满洲进发。日本关东军虽然名声赫赫,但其实早已因战力分散而空虚。苏联采用闪电战术,迅速占领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到了8月20日,整个满洲几乎丧失,数十万日军被俘。这意味着日本的北大门完全打开,满洲的防线彻底崩溃。
日本历史学家长谷川毅在《与敌人赛跑: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的投降》一书中明确表示,正是苏联参战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过程。他认为,苏联参战是日本军方屈服的决定性因素。为何如此?因为日本一直希望通过苏联的帮助,迫使盟军在和平谈判中给予某些利益,甚至保住一部分领土。然而,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与美英达成协议,决定德国投降后的三个月内立刻对日宣战,以此为交换在远东获得领土。8月8日的宣战公告和9日的迅速进攻,彻底粉碎了日本的外交希望。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局面,日本的领导人顿时感到震惊。苏联不仅没有充当谈判的中介,反而变成了新的敌人。此时,面对中美苏三国的夹击,日本已经完全没有反击的可能。长谷川毅还翻出了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记录,发现当日首相铃木贯太郎直接说道:“苏联参战,我们彻底没有戏了,再继续战斗也毫无意义。” 外务大臣东乡茂德也表示,苏联的这一动作让他们不得不考虑接受《波茨坦宣言》的要求。
更为关键的是,昭和天皇在给军队的诏书中特别提到,苏联参战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而原子弹则并未受到过多提及。这与他在广播中提到“新式炸弹”的说法截然不同,显然他在试图用苏联的参战说服顽固的军方。
为什么苏联参战的打击比原子弹更致命?从地缘政治来看,苏联的介入彻底打破了日本的退路。原本日本希望通过维持与苏联的中立关系来保住一定的地盘,但苏联的参战让日本不仅失去了满洲,甚至连北海道都成了不确定的目标。与此同时,苏联红军的压倒性力量,使得日本的军事防线完全崩溃。关东军的溃败,意味着日本陆军的支柱断裂,海军和空军早已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苏联参战还彻底激化了日本内部的混乱。原本对战争持坚定态度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等人,也在苏联的冲击下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尽管在8月14日,还有一些军官试图阻止投降,通过策划“宫城事件”来抵抗和平的到来,但他们已无力回天。最终,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投降,二战的硝烟就此画上了句号。
日本的投降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尽管原子弹的威力令人震撼,但苏联的参战无疑是将日本置于绝境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长谷川毅所言,苏联的战略冲击使日本完全丧失了任何反抗的能力,面临美国的巨大核武压力,再加上苏联的致命背刺,谁还能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下去呢?
下一篇:光绪元宝:晚清货币改革的时代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