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是刘备的养子,素以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而闻名。作为刘备阵营中的一员猛将,他与赵云、张飞等英雄并肩作战,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尤其在上庸之战中,他表现得尤为突出,凭借出色的作战能力,成功占领了上庸三郡,取得了显赫的战功。然而,命运却对这位勇猛的将领异常残酷,他的结局是悲惨的,最终被义父刘备赐死。刘备在下令让刘封自裁之后,心中充满了悔恨与痛苦,常常为自己的决定痛哭流涕。尽管刘备极为宠爱这个养子,但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刘备最终还是决定处决了刘封。诸葛亮以刘封性格刚烈、勇猛难以驾驭为由,向刘备力荐除掉他。刘备虽然心有不舍,却无法抗拒诸葛亮的劝告,最终让刘封在痛苦中选择了自尽。
然而,到了公元223年三月,刘备的心情发生了剧变,他突然意识到,三年前他所做的决定,实际上是中了诸葛亮的计策。刘备意识到自己所赐死的刘封,并非像他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有错,反而是被误导了。此时,刘备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离他去世仅剩一个月的时间(刘备于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去世)。
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刘封未能及时援救关羽,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丢失。第二,刘封的性格过于刚猛,刘备担心他将来会威胁到刘禅的皇位。我们可以分别分析这两个原因。
关于第一个原因,关羽战败身亡,确实让刘备极为痛心,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刘封并不公平。当时,刘封刚刚占领上庸三郡,局势尚未稳定。如果他在关羽败北时率大军前去支援,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既无法救援关羽,自己所占领的三郡也会因支援而重新陷入敌手。如果形势变成这样,刘封反而难以向刘备交代清楚。因此,关羽的失利,并不能算作刘封的罪过。刘备对于这一点是心知肚明的,若是单纯因为此事处死刘封,未免显得不公。
至于第二个原因,刘备自己无疑是心腹大患。刘备凭一己之力打下了整个基业,最终却要交给刘禅来继承。在这过程中,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刘禅地位的人物,刘备都会心生警觉,尽早除掉。值得一提的是,刘备一度将刘封视为继承人,直到刘禅的出生。刘禅的到来让刘备改变了最初的打算,不得不将刘封从未来继承人的位置上挤走。刘封的刚烈与独立性,已经让刘备感受到威胁,而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审视这一点的后果。因此,刘封的处置,成了刘备不得不做出的决断。
在刘备的临终前,他突然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当年赐死刘封,是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推动这一决定,实际上是为了消除他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威胁,清除他未来在蜀汉权力争斗中的潜在障碍。刘备在弥留之际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决策,开始做出补救措施。
第一个补救措施便是,火速提拔李严为尚书令,并任命他为托孤大臣,掌管内外军事,统领永安。这一举措无疑是在试图通过李严来制衡诸葛亮。如果刘封活着,刘备很可能会同时任命他和诸葛亮为托孤大臣,以刘封的地位和威望来制衡诸葛亮。李严虽然不能与刘封相提并论,但他能够通过较为强势的地方背景来对诸葛亮形成一定的牵制。若刘封仍在,刘备有望平衡这两股权力力量。类似的历史情形可以参考魏国的曹真,曹真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中,曹真便起到了与司马懿相对抗的角色。
第二个补救措施则是在刘备临终时,劝说诸葛亮应当取代刘禅成为新的皇帝。刘备并非真心希望如此,而是以此作为试探,想要观察诸葛亮是否有野心。如果诸葛亮果真有意谋反,刘备自然能察觉到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而如果诸葛亮真的心无二志,他则会更加忠诚地辅佐刘禅,终老蜀汉朝廷。刘备此举的目的显然是想通过激发诸葛亮的内心想法,提前判断他是否有不轨之心。
总结来说,刘备的生涯充满了风风雨雨,尤其是在临终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赐死刘封的决定其实是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他深知自己错了,为了弥补这一错误,他决定通过提拔李严和试探诸葛亮的方式来进行补救。刘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试图修正自己曾经做出的错误,确保刘禅在继位之后能够稳定蜀汉政权。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