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国将中国标定为“最大的国家安全威胁”,其对中国进行的围堵和打压手段不断创新,屡屡推出新的策略。这种战斗策略的演变涵盖了多个层面,从贸易战延烧至科技战,从金融战蔓延至产业战,从舆论战乃至法律战,显示出美国的多面压力。而当美国发现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目标时,开始寻求组建联盟,拉拢其他国家共同施压。对此,中国以大国应有的战略定力应对这些挑战,无论是兵来将挡还是水来土掩,尽管美国自诩为世界霸主,但在短期内也难以对中国施加实质性的压制。
然而,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程度显而易见,各方面的摩擦日益加剧,冲突的迹象层出不穷。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出于好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中美可以参照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妥协来换取和平。但这番言论引起了中国网民的强烈反对,纷纷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与不满。
看起来,这位哈佛教授可能对中国的历史了解有限,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澶渊之盟”的具体历史背景。公元1004年秋,辽国的萧太后与辽圣宗率领大军南下深入宋国境内,面临危机的宋真宗原本打算南逃,但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他前往澶州督战。宋军在辽军的背后坚守城镇,并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辽国运用降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中沟通,宋真宗最终同意议和,派遣曹利用前往辽营进行谈判,于1005年1月与辽国签订了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该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1. 宋辽互称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辈分相称;2. 双方以白沟河为界,撤回兵力;3. 作为交换,宋国每年向辽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于雄州交割;4. 边境设置交易所,开展互市贸易。澶渊之盟是在北宋能够打败辽国的情况下,由以宋真宗为首的妥协派因畏敌怯战而主动寻求和谈达成的协议,所赔偿的银两与绢织物对一个国家而言并不算多,该盟约的签订也避开了宋辽之间的直接战争。然而,自从这一和约签署后,北宋便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契机,逐渐丧失了敢于作战的勇气,最终也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使得宋朝的政权范围被局限于中原地区,后来与辽、夏、金等政权并立,最终被元朝所灭。
因此,澶渊之盟被视为苟安之盟、妥协之盟,以及亡国之盟,它带来了对民族尊严的损害。这位哈佛教授在此时建议中国签署澶渊之盟,难免让人质疑其动机何在。如今的中国,经济、科技及军事领域均在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友人遍布全球,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凭什么要与美国签署澶渊之盟?
尽管美国依旧屹立于世界之巅,但其已显露出步履维艰的疲态,国内矛盾加剧,屡次发起战争,致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美国的行为颇有微词,何以让中国与之签署这样的和约?这位哈佛教授的观点,如同许多美国政客的言论,充斥着一种优越感,而这种自信的来源似乎难以解释。面对他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可以一笑置之,继续埋头发展,待我们强大到足够的时候,或许能够反过来让哈佛教授建议美国寻求与我们签署澶渊之盟,只不过到了那时,愿意妥协换取和平的将会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