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坐在电视前观看新闻时,不禁产生一种深刻的感受——我觉得中国的官员和国外那些官员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国外的官员讲话时似乎很随便,不像中国官员那样显得老成、稳重。至少,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明显,我相信不少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平时很少追溯历史的根源。答案其实早就在那里,历史的背后早已为我们揭示了某些原因。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这个制度不仅对中国有深远影响,连与中国有着密切文化交流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都深受其启发。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发生在1919年的越南阮朝。期间,科举制度经历了无数次的调整与变革。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以及最后的殿试。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省试的第一名是“省元”,殿试的第一名则是“状元”。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考试内容包括策论、经学、杂文等。到了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逐渐减少,变为进士与明经,内容包括经学、诗赋、墨义等。尤其是王安石在参知政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诗赋与墨义,专注于经学、策论的选拔。明清时期,科举改为以“八股文”为主,考试形式也更加严格。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不仅有效地吸纳了大量来自中下层社会的精英人才,也使得许多原本没有机会的百姓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尤其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代。然而,随着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强化,科举制度的积极性逐渐被消解,尤其是宋代以后,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创造力和人才质量大幅下滑,逐渐走向了低谷。
尽管今天我们不再进行科举,但现代社会依然在以“考试”为主要手段进行人才选拔。我们从孩子进入幼儿园那一刻起,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对他们进行选拔。虽然直到进入高等教育之前,他们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才”,但这个选拔过程是从未停止过的。进入社会后,选拔的形式变得更加严格。以公务员为例,许多科员要晋升为科长,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德才兼备考核,并且有明确的选拔程序,这并不是由某个人说了算。我们的选拔机制,不仅经历了层层考察,还通过严密的组织流程确保选出的官员能够胜任职务。
不仅如此,除了选拔,我们的体制中还有选举。选举与选拔共同作用,确保了在不同层级的领导岗位上,既有经过选拔的专业人才,也有广泛的群众参与。这种双重保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选拔出的领导者的能力与稳定性。因此,我们的用人标准是在选拔与选举的双重程序下形成的。
然而,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民主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选拔与选举之间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许多人当上总统或高级官员后,便很快带上了自己的团队,形成了所谓的“任人唯亲”的局面。这种做法类似于中国古话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短短三五年内,许多人便迅速爬升到本不应去的位置,这种缺乏渐进选拔的做法,往往导致了许多未曾充分历练过的官员迅速走上更高的职位,也因此给人一种“轻浮”的感觉,缺乏应有的老练和稳重。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能够理解,历史的不同与做法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今天不同的结果。与国外的做法相比,我们的选拔机制和用人制度显然更为成熟和稳妥。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自己的用人标准充满信心,并为之自豪。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文图并无实质性关联,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