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抱着年仅5岁的溥仪,坐在养心殿的深处,眼睛不自觉地注视着大殿中那些激烈争论的官员们。这些大臣们就退位问题与是否继续抗战展开了激烈的争吵,声音高涨,一片混乱。隆裕的内心仿佛被千斤重的石块压住,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她深知,这场政治斗争终究会导致她和溥仪的未来受到无法逆转的影响。就在这时,袁世凯走了进来,冷静地将《清帝逊位诏书》递到隆裕太后面前,言辞间甚至流露出将她纳为妾的意思。
隆裕太后低头看了看诏书,眼中满是痛苦。她并没有仔细阅读那份诏书,手中紧紧抱住溥仪,眼泪如泉涌一般流下来,浸湿了眼前的文件。她知道,这一签字意味着她将成为大清朝268年历史的终结者,她注定被视为大清的“罪人”。但在袁世凯的威胁与诱惑下,她深感无力反抗,最终将自己的命运与溥仪的命运系在一起,签下了这份诏书,宣布溥仪退位,接受民国的共和制。
时光流转至1913年2月3日,隆裕太后迎来了她的“万寿日”。这一天,大殿内空无一人,只有她与溥仪母子俩孤零零地坐着。隆裕的心情沉痛无比,眼泪再次涌上眼眶。忽然,她看见袁世凯出现在大殿中,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压抑。她忍不住哭问袁世凯:“如今是你跪我,还是我跪你呢?”袁世凯却态度冷静,毫不动摇地回应道:“您是尊贵的皇太后,当然是我跪您。”然而,这番话并未能抚平隆裕内心的伤痛,反而更加深了她的无奈与愤怒。
隆裕太后原本并不是清朝初期光绪帝的皇后人选,然而命运的安排让她与这座皇宫有了无法割舍的联系。1888年,光绪帝即将选妃,21岁的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喜子)精心打扮,准备迎接皇帝的玉如意。这是皇帝选妃的传统,谁得到了玉如意,谁便是未来的皇后。隆裕太后并非是最美丽的女子,但这份荣誉却悄悄落到了她的头上。她期待着皇帝会将玉如意递给自己,然而光绪帝却偏偏向珍妃走去,这让隆裕心急如焚。此时,慈禧太后看到了这一幕,她迅速指使李莲英阻止光绪,李莲英飞快地挡在光绪面前,迫使光绪帝将玉如意送给了隆裕。尽管如此,隆裕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插曲而羞愧难当。
结婚后的新婚之夜,光绪帝拒绝与隆裕圆房,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因为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慈禧早就告诫隆裕,她未来的责任就是帮助她亲眼监视光绪的行为。然而即使她作为慈禧的亲侄女,却始终未能赢得光绪的宠爱。光绪帝整日与珍妃深厚的感情让隆裕心生嫉妒,但她又不敢公开表达,只能在寂静的夜晚偷偷流泪。无奈之下,她最终向姑妈慈禧哭诉,慈禧心生愤怒,在八国联军侵入京城时下令将珍妃推入井中,以解心头之恨。然而,珍妃死后,隆裕依旧未能获得光绪的宠爱,她仍然默默期待着光绪能够回心转意。
然而,命运的转折始终让她无法如愿。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去世,长期被囚禁的他终究未能重获自由。得知这个消息时,隆裕太后痛哭失声,而她未曾料到的是,慈禧太后也在次日离世。慈禧在临终前将溥仪扶上了皇位,并让她的父亲载沣担任摄政王,负责处理国政。至于隆裕,她仅被封为“兼祧母后”,并被尊号为“隆裕太后”。慈禧或许早已预见到她侄女的性格,并知她无力承担重任。
隆裕太后果然无法把握朝政,最终在朝中暗中结交权臣,试图加强自己的地位。然而,清朝的命运早已注定,经过了多年的风雨洗礼,朝廷内外纷争不断,民众呼声四起。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辞去职务,隆裕不得已开始垂帘听政,但她依然无法控制局面。随着革命势力愈发强盛,要求清帝退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的压力也日益加大。
在这个关键时刻,袁世凯出现在了隆裕的面前,承诺全权负责与革命党谈判。然而,袁世凯的手段却十分老练,一方面,他威胁清廷与革命党谈判,另一方面,他又借助清廷的威势压制革命党。尽管如此,隆裕始终不愿签署退位诏书,但在袁世凯的压力下,她最终屈服,在《清帝逊位诏书》上签了字。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
当袁世凯拿到隆裕签字的退位诏书后,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并对身边的下属说道:“若是隆裕还年轻一些,我一定娶她为妾。”然而,隆裕在这一切中感到极度的背叛,她意识到自己被袁世凯巧妙地利用,最终成为了大清的“罪人”。随着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他得意洋洋地为隆裕举办了“万寿宴”。然而,宴会上除了隆裕母子和袁世凯外,其他遗老遗臣都对隆裕充满了愤怒,认为她断送了大清的江山,没有人前来为她祝寿。看到这一幕,隆裕深感孤独与羞愧,最终被世俗的目光压垮。1912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