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目前,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项,文物资源总量居全球前列。这一数字背后,是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治理”的范式跃迁。中国文化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主题展开系列报道,既呈现了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也记录了基层实践的柔性创新,更凸显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
一
政策宣传与解读:
呈现从制度框架到法治保障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度的颁布,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与利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报聚焦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相关政策,立足各地开展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做法,推出多篇文章,充分展现各地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和生动实践。
(一)“文博”专版说文博,关注文物保护难题
中国文化报推出的“文博”专版,紧密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聚焦文博领域热点事件、政策动态、实践创新及国际交流,以权威性、专业性和前瞻性的视角和眼光,成为观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要窗口。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文博”版特推出《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 国宝怎么说》整版策划,通过文物“开口”讲述具体实践,展现法律法规如何破解文物保护难题,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彰显法治力量守护文明根脉的坚定决心。再如,《菏泽市文物研究院:推动文物保护法进景区进校园》围绕菏泽市文物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开展的接地气、聚人气的宣传活动,为各地推动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为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二)关注非遗,记录中国非遗保护制度的完善过程
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44个。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保护职责落实、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传播及合理利用等情况,标志着非遗保护进入法治化深水区。对此,中国文化报密切关注动态,及时推出多篇文章,记录我国非遗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的全过程。如刊发的《行“非常手段” 走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围绕四川省发布的政府搭桥建平台和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两条重磅消息,呈现了各地多措并举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进程。再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中国文化报关注这一热点问题,邀请代表、委员为“如何更好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如何以多彩非遗丰富生活?”这些问题建言献策,从“法制化保护,凸显鲜明中国特色”“拓展‘非遗+’,打造生活新场景”“壮大队伍,为非遗人才广开就业渠道”“创新传播,增强跨文化认同”等角度为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三)聚焦区域性整体保护,展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步伐,对非遗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中国文化报聚焦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出《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建设成果》《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平 聚力打造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在吕梁山水间描绘“诗和远方”——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吕梁片区)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等多篇报道,展现了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为不同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整体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实践创新的报道与传播:
展现活态传承与文旅行业的深度融合
(一)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体验,彰显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推动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塑造了历史文化遗产体验的新形式和新产业,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再现,以鲜活生动的应用场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各地文博场馆通过建设虚拟博物馆、线上展览馆,打破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使历史文化遗产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在交互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体验感和认同感。对此,中国文化报依托《智慧新文旅》等栏目展开浓墨重彩的报道。如推出的《东北烈士纪念馆:“科技+文物”激活文旅流量》,围绕东北烈士纪念馆在数字化展览上运用三维动画技术、裸眼多视点3D显示技术、“4D+六面”的CAVE全景影院等,展现了“数字+文物”的新模式拉近了游客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们的游览体验,提升了公众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
(二)从经济赋能到文化传播,具象展现文旅融合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1]。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场景、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获得更为多彩的精神生活体验。为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文化、旅游及相关领域新业态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激发市场经济发展活力,中国文化报关注“非遗+旅游”“非遗+演艺”“非遗+民宿”“非遗+国潮”等业态,具象展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如推出《八闽大地非遗潮》,展现了福建正以“非遗+国潮”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和典籍中走向生活,在传承与活化中焕发时代风采;推出《百城百艺 四川非遗传承保护焕新“品牌力”》,聚焦“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非遗品牌培育活动所打造出的60个县域非遗品牌项目,展现了各地通过发挥项目带动引领作用,将非遗项目与文创设计、景点打造、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
年轻态,新表达:
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中国文化报立足非遗活态传承典型案例,展现了非遗适应时代变迁,满足现代需要,丰富文化内涵的创新实践,通过年轻态、新表达与典型案例的报道,生动展现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故事。如推出《非遗好物 “e”路绽放》,展现了山西省近年来强化保护基础,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晋字号”非遗品牌,通过“非遗+电商”模式,让山西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推出《京津冀非遗“大联欢”》,通过对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京津冀非遗嘉年华活动的报道,描摹了一场可看、可听、可品、可玩、可体验的非遗盛宴;推出《积极建设和拓展非遗阵地 浙江乐清推动非遗乐民、惠民、富民》,聚焦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馆推出的“博采风俗 歌舞春秋”沉浸式剧场空间、“清平乐”非遗视觉系统、地域特色的城市礼品、文创产品等,展现浙江省乐清市近年来着力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建设和拓展非遗阵地,让非遗更好地乐民、惠民、富民,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
四
全媒体全平台传播:
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旋律
中国文化报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对历史文化遗产主题的重点专题专栏、鲜活报道,在文旅中国客户端、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手艺网等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所属媒体间进行联动推送,取得较好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其中,文旅中国客户端聚焦历史文化遗产主题,开设并持续更新“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等多个专栏专题,刊发了《阿拉善岩画群,从远古走到今天——内蒙古阿拉善盟扎实推进岩画保护工作纪实》《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宝贵遗产》《传承文物古韵 弘扬文物匠心》等多篇重点稿件,近五年来,共计发布相关稿件19534篇。
此外,中国文化报社自2024年纳入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管理范畴以来,持续推动建设以报社为主阵地、各媒体社交平台为分阵地的融媒矩阵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主题重点稿件均在“两微一抖”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并结合平台特性和账号定位,对相关稿件进行二次创作,进一步丰富了报道形式。此外,集团还利用网站、客户端、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多种渠道,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个官方自媒体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合作机制,确保活动宣传的广泛覆盖和深入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五
助力与展望:
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路径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当今时代,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肩负着助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职责使命。通过精心选题、创新形式、转变语态,媒体能够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文化基石。
(一)选题挖掘:守正创新,深挖历史文化遗产时代特色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3]守正即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则需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特征积极发挥主动性。媒体在报道文化遗产保护时,应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可通过专题报道,采访传承人,记录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技艺传承的艰辛,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传统技艺的精湛之处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探讨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路径,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要善于结合时代热点,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凸显其时代价值。例如,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可以报道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如传统民居的通风、采光、排水设计等,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中,可以深入挖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讲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将历史文化遗产与时代热点相结合,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其教育、启迪和激励作用。
(二)形式创新:技术加持,赋能传播增强宣传报道实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若想脱颖而出、深入人心,就需借助先进技术进行形式创新,以增强传播的实效性。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媒体应积极拥抱新技术,让历史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中国文化报在新闻报道中,注重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形态,通过精心策划和打磨,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报道形式。一是创新推出八连版长卷,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视觉呈现上别具一格,通过运用极具冲击力的图像与色彩,搭配大气磅礴的版式设计,使得整个长卷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引人入胜。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中国文化报第一时间推出了特别报道——“中轴雅韵 礼和天下”八连版长卷,详细介绍了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等“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凸显出北京中轴线宏大的规模、均衡的格局、有序的景观,传递出中国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广受好评。二是利用AR技术,打造可视化纸媒,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文化感知方式。目前,中国文化报已推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在即》等多篇AR报道。三是利用虚拟形象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主研发设计仲小文、仲小梅两个AI数字人主播,将报纸文字以“说”的形式场景化体现。“听+看”模式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局限性,让新闻内容以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接收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三)语态转变:重视情感,创新叙事表达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在报道历史文化遗产时,媒体要注重情感表达,用温暖的故事打动人心。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公众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力量,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报道中要注意改变以往严肃、刻板的叙事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报道,多运用故事化、场景化的叙事手法,将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此外,媒体要搭建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叙事中来。可以通过开设读者来信、网民留言等栏目,收集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看法和感受;邀请公众分享自己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故事和照片,让更多的人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讲述者和传播者。通过公众的多元表达,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叙事内容,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选题挖掘、形式创新、语态转变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特色,运用新技术增强传播实效,以情感人、创新叙事表达促进活态传承,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作者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注释】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7期
原标题:《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叙事:保护、传承与创新——基于中国文化报宣传报道实践的思考》
下一篇:“我在琉璃河学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