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秘密战线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年仅十八岁就潜入敌营,凭借非凡的才智与胆识,获得了敌人的深厚信任,潜伏在敌人身边整整十二年。期间,他两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延安,甚至被毛主席盛赞为“一个人顶几个师”的英雄。
作为一名卧底特工,他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危机四伏。虽然他的身份曾几度暴露,但奇迹般地,敌人非但没有揭穿他,反而极力保护他免受伤害,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这个人,就是熊向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激起了全国抗日的浪潮。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而蒋介石也认识到内战已无退路,国共双方开始联合抗日,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然而鉴于第一次合作期间国民党曾背叛共产党,残酷镇压共产党员,中共中央对国民党依旧保持警惕。
为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稳步发展,中共中央在武汉设立了长江局,周恩来担任副书记。一天,周恩来获悉一支名为“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的队伍即将进驻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部队,这个消息令他格外关注。
一向深谋远虑的周恩来迅速制定了计划,决定在国民党内部布置一些秘密“闲棋冷子”,以备不时之需。若国民党能够真心抗战,这些卧底便无须行动;但如果抗战结束后双方再次反目,这些“棋子”将成为宝贵的情报来源和反击力量。防止历史重演,预先安插情报人员尤为重要。
为此,周恩来亲自联系了对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了解颇深的蒋南翔。蒋南翔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熟悉该服务团的成员构成,大多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这个情况让周恩来倍感安心,决定安排一名秘密党员混入其中。
结合他对胡宗南在黄埔军校的了解,周恩来提出了对潜伏者的多项严格要求:必须出身显赫,最好是官宦世家;年龄偏轻,仪表堂堂;知识广博,记忆力强;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孙中山著作;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最重要的是,必须是一位真正的爱国青年,言谈举止充满民族气节。
虽然要求极高,但蒋南翔反复筛选,最终锁定了一个合适人选——熊汇荃,也就是后来改名为熊向晖的年轻人。
熊汇荃年仅十八岁,身材高大,英俊潇洒,出身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曾任山东掖县县长,现任湖北高等法院刑庭庭长,家住武昌。1936年夏,年仅十七岁的熊汇荃考入清华大学,年底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一二·九”运动中成为骨干,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清华分队长。
经过详细审查,熊汇荃完全符合周恩来的所有条件。掌握这些信息后,周恩来当机立断,决定由他担任卧底。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熊汇荃正在家中度暑假。之后得知清华、北大、南开等高校迁至长沙,于是他按通知到长沙报道。不久,地下党指示他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设法留在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队,并为此改名为“向晖”,意寓“面对黑暗,心怀光明”。
熊向晖不负重托,面试时凭出众表现赢得胡宗南赏识,胡决意培养他为心腹。
1938年1月,胡宗南到武昌后亲自接见服务团成员。面试当天,熊向晖被带到会客室,看到一个身材不高却气度非凡的军官——正是胡宗南。他神情严肃、步伐铿锵,气势逼人。胡宗南逐一点名,边看名单边打量每人,提出问题,似乎在筛选人才。
熊向晖为了吸引胡宗南注意,故意在被点名时不按常规起身行军礼,而是静坐举手,淡然答道:“我就是。”胡宗南一愣,继续追问年龄,熊仍不动声色回答:“再过三个月零四天满十九周岁。”
当胡宗南质问报名原因,熊向晖挺直身躯,庄重回应:“参加革命。”对方追问何谓革命,他沉稳答道:“孙中山先生遗嘱中提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贵军为国民革命第一军,我来这里就是为了革命。”当被问及革命内容,他更坚定地说明:“革命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前‘驱逐鞑虏’即为抗日,抗日即革命。”
面对胡宗南的疑问,熊向晖理清思路,强调积极抗日是真革命,反抗抗日即为反革命。气氛紧张时,胡宗南问若有人反对革命怎么办,熊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杀!”这个坚定回答让现场氛围达到高潮,胡宗南随后默默在名单上圈了几个记号。
面试结束后,晚饭时一名副官带熊向晖单独见胡宗南。路上,熊探询是否还有其他人被重点关注,副官透露胡宗南只对他划了四个圈,其他人多为一至三个圈,这让熊向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确认成功获得信任。
胡宗南随后私下问及熊的政治立场和家庭背景,熊巧妙用孙中山三民主义回答,展示了充满热忱的爱国青年形象。胡宗南遂任命他为机要秘书兼侍从副官,着手培养成为自己得力助手。
胡宗南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将领之一,不仅因其黄埔军校的优异表现,更因其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称为“天子门生第一人”。周恩来选择在胡宗南身边安插卧底,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若胡宗南真心抗战,熊向晖只需辅佐其间;若他反共,熊便是关键的预警信使。
熊向晖的出现迅速赢得胡宗南信赖,意味着他能获取大量国民党高级机密,也保障了自身安全。胡宗南还将他送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黄埔军校前身)深造,并赠送手表作为鼓励。
毕业后,熊向晖直接向胡宗南报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令胡大喜,随即委以侍从副官和机要秘书重任。熊不仅完成机密文件处理、起草讲话稿等职责,还全力保障胡宗南的人身安全。一次,胡宗南出行仅带他和另一名副官,宿营一村,熊在外彻夜警戒,令胡感动不已,信任倍增。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1月,蒋介石策划皖南事变,反共浪潮再起,忠诚的胡宗南立刻执行命令,忠心耿耿。熊向晖明白,潜伏任务进入关键阶段,必须随时发挥“冷棋子”的作用。
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内八路军主力奋战前线,后方防御空虚。蒋介石趁机密谋夺取陕甘宁边区,命胡宗南部署军事行动。作为机要秘书,熊向晖获得密令及计划文件,谨慎背诵后秘密传给中共中央。
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避免内战使抗战局势恶化。7月4日,熊向晖收到了朱德发往胡宗南的严正电报。虽知暴露风险,熊仍冷静呈报,并建议对接触机密人员包括自己进行秘密审查。胡宗南采纳建议,会议中未将他排除,反而更显信任。
此事令熊向晖更深刻感受到潜伏的险境,行动更加谨慎。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胡宗南极力推荐熊向晖赴美留学,显示对他的信任未减。1946年6月,熊向晖抵达南京办理手续,订好1947年3月赴美船票,并在南京完成婚礼,蒋经国亲自担任证婚人。
婚后夫妻前往杭州度蜜月,静候出国。岂料胡宗南突然电召回南京,告知延安即将遭遇重大军事行动,要求暂缓出国计划。回到南京后,熊获得两份机密文件,震惊之余迅速将情报传递给中共上线王石坚。
延安方面据此提前准备,挫败了蒋介石的进攻计划。会议上,熊得知美方向国民党提供了先进无线电探测设备,极可能暴露中共指挥部位置。形势严峻,他只能冒险采用书信方式,通过胡宗南的通讯员,将信托付给西安好友潘裕然,确保情报安全送达王石坚。
正因熊向晖及时提供情报,延安危机得以解除。毛泽东称赞他“一个人顶好几个师”。
1947年5月,熊向晖按计划离开胡宗南,赴美留学,同年9月进入凯斯西储大学深造。不久,王石坚被捕,熊身份曝光。胡宗南虽气愤,却让毛人凤秘密压下此事。一方面,熊是他亲自提拔,且其对国民党机密毫无察觉;另一方面,熊曾随其左右参加延安战役筹划;再加上他极力推荐熊赴美留学。任何一条被蒋介石得知,胡恐遭重罚。故此秘密被严密掩护。
熊向晖在美国安稳度过两年,1949年重返祖国。11月6日,他现身中南海勤政殿,与国民党原和谈代表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聚会。众人惊讶以为他是叛变起义者,周恩来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