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名一度引发了许多人不满的声音,特别是对于典韦的排位。典韦虽然以勇猛著称,但他早逝,未能在历史上击败过任何一位顶级武将,因此排名第三似乎有些争议。相比之下,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的传奇战绩显然要更为辉煌,他的武功远超典韦。实际上,典韦的武力与许褚、徐晃不分伯仲,未必足以与这些历史上的名将一较高下。
而关于马超排在张飞之前的排名,也令人感到不公平。许褚和马超曾在战场上激烈较量过两百三十回合,许褚未尝败绩,但在张飞的枪下却迅速败北。这也让人不禁质疑,许褚是否真的如他所言“醉酒”成为败因——其实他那时已清醒多时,战斗状态并无太大差别。就算醉酒也不能掩盖许褚的实力,单打独斗,张飞凭一矛便将许褚挑下马,这一幕已经足以令人惊叹。
在下邳土山之战时,徐晃和许褚联手也未能阻挡关羽的突破,反而在青龙偃月刀的猛攻下败下阵来。若不是夏侯惇的死死纠缠,关羽恐怕早已突围成功。因此,评定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名确实充满主观因素,武力和智谋难以一概而论。接下来我们不妨讨论一下,哪一位将领的智谋才是最为出众的。
在三国时期,武将使用计谋并非稀奇之事。正如诸葛亮所言:“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在那个时代,文武不分家,许多我们认为的“谋士”,也都在用计谋辅佐战场上的决策。刘备集团的职官表上,许多熟悉的名字显示出这一点:如军师中郎将庞统、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法正等,他们既能指挥军队作战,又擅长权谋。
虽然“文官”可以当将军,武将同样也能以计谋制胜。在专职武将中,张飞的智谋堪称一绝,他的计谋不在少数,而姜维与张飞相比,显得有些逊色。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弟子,在军事上有一定成就,但他九次北伐中并无一次成功,且智谋方面似乎并未达到诸葛亮的水平。虽然他识破过一些计谋,与赵云交战时也展现过一丝能力,但他终究没有突破前辈的影响,始终未能成为一名专职的武将。
姜维的低排名也能体现他当时的局限性。蜀汉的大将们在曹魏与东吴的夹击下逐渐陨落,姜维才有机会稍稍崭露头角。然而与前辈相比,他的智慧和武力相去甚远。因此,当我们在评选三国智将时,姜维和邓艾这样的后起之秀,尽管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远远无法进入顶级智将的行列。
在《三国演义》中,武力高强却缺乏奇计的将领有不少,像吕布、典韦、马超、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张辽等人,他们的名声几乎全靠勇武,而智谋则是他们的短板。尤其是颜良与文丑,虽然勇猛,但却仅被看作是“勇夫”,在战争中缺乏战略眼光。
其中,除去这些纯粹依赖武力的将军,剩下的几位才真正以智谋见长,诸如赵云、关羽、张飞、魏延、张郃与黄忠。刘备集团中的智谋型武将占据了绝大部分,这也与《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的特别描绘有关——所有刘备的举动几乎是无可指摘的,而曹操的行动则常常被贬低。在曹魏的将领中,张飞是少数能够与智谋并肩的顶尖将军之一,其他的如夏侯惇、曹操等人虽然英勇,但智谋上常常难以与张飞抗衡。
张飞与张郃的一段交锋便是智谋与勇力结合的典型例子。张飞巧妙地利用张郃的埋伏计反制了对方,成功设下反包围,最终将张郃逼得弃马逃窜。这段历史在《三国志》中有详细记载,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郃似乎永远处于张飞的下风,成为了一个相对弱势的角色,尽管历史上他是刘备和诸葛亮极为忌惮的敌人。
张郃的军事能力在史实中确实不容小觑,刘备和诸葛亮也曾为未能除去他而遗憾。尤其是在黄忠斩杀夏侯渊后,刘备感叹:“杀掉张郃才是真正的大功。”显然,张郃在军事上的威胁不亚于任何一位顶级将领。
不过,在讨论张飞的智谋时,不得不提的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这条计谋能否成功,历来学者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武将,魏延能策划出类似邓艾偷渡阴平这样的奇谋,实属难能可贵。诸葛亮给予魏延如此重用,任命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之权,显然看重他的军事才华。
总体来说,张飞在三国武将中的智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以假笨重外表迷惑对手,还是用巧妙计谋反制敌人,张飞都展现了他过人的智谋。而对于关羽、赵云等人是否能够和张飞并列“三国智将”之位,则有待每位读者的评定。总的来说,关羽的智勇双全与赵云的“空营计”都展现了他们极高的智谋,而其他三国名将也都有值得称道的表现。这些将领的精彩表现让三国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