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并不是不想对李世民下手,而是他根本动不了李世民,这也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提供了条件。隋朝末年,李世民意识到隋朝即将灭亡,于是提前做了大量准备。他结交了各方豪杰,招募了许多有才能的人,甚至在晋阳招兵买马,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李世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亲李渊并没有真正的夺取天下的雄心,虽然他劝说父亲反隋,但最终还是自己亲自出征,参与了多次战斗,消灭了各地的反叛势力,立下赫赫战功。
李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始终认为应该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不愿意任命李世民,这让李世民非常不满。为了安抚李世民,李渊给了他很多特权,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还特意颁布诏令,允许天策府自设官员。李世民还开设了文学馆,广泛吸纳各地的贤士入馆,充实自己的智囊团队。文学馆与秦王府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实际权力的“小政府”。
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也有一支庞大的势力,他也在长安设立了府邸,进行日常的政治事务。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长安两方对立,显然一方不能容忍另一方的存在。李渊虽然是皇帝,但他在儿子们的争斗中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李渊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废掉李建成,让他离开长安去做藩王,同时立李世民为太子;二是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拆除他手下的力量,让李世民也去外地做藩王。
虽然李渊是李世民的父亲,但他远没有李世民那样的眼光和能力。李渊的反隋起义其实是李世民的坚持和推动下才得以实现的。李渊称帝后,将军权大部分交给了李世民,允许他在南北征战,打击敌人。失去了实际指挥权的李渊,显然无法再掌控局面,导致了最终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李世民拥有一支忠诚的队伍,这些人誓死效忠于他,而且他手下人才济济,大唐王朝一半的军队都在李世民的指挥下。李渊虽然想做什么,但他根本无法对李世民采取行动。李世民的实力让他在整个朝廷中的地位变得不可撼动,这为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并没有通过暴力直接逼宫,而是巧妙地收买了宫中的御林军。此时李渊已经失去了军权,无法调动外部兵力来镇压李世民的行动。最终,李渊无力抵抗,只得宣布禅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