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将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领导人之一,素以性格直率、耿直敢言、始终坚守党性原则而著称。他是我军中的一块“硬骨头”,在革命历程中多次展现了其坚决捍卫真理、不畏权威的精神。在红军时期的赣州战役中,黄克诚便以其特有的性格与眼光,做出了许多果断而深思熟虑的决策。
1931年12月末,红三军团接到命令,要求第一师攻打赣州。师长侯中英与政委黄克诚深感此次任务极为艰巨,便对敌我态势进行了细致分析。地图上显示,赣州如同一颗黑色钉子,深深嵌入了红色根据地中,切断了湘赣根据地与中央根据地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上级下达命令,认为赣州是必须攻占的战略目标。
然而,黄克诚对敌我力量的比较分析后认为,攻打赣州是一项过于冒险的决定。赣州三面环水,只有东南一面是陆地,而这片陆地易守难攻。更为复杂的是,守卫赣州的敌军有8千余人,而在赣南一带,已有大批地主武装、商民自卫团等反动势力,人数合计超过1万,而他们早已做足了防御准备。此外,红三军团仅有1.4万余人,且缺乏重型武器,战斗经验不足,这样的情况下贸然攻打赣州无疑是冒险行为。
实际上,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也曾对攻打赣州这一决定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但由于王明等人是中央的临时负责人,并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他们的反对意见并未得到采纳。黄克诚与毛、朱等领导的意见相似,认为这场战斗过于危险,他毫不犹豫地提出撤销攻打赣州的计划,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然而,他的建议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同,命令仍然坚持要求第一师负责攻打赣州西门。
尽管心中充满疑虑,黄克诚作为一名忠诚的军人,始终坚持服从命令。在率领部队接近赣州西门时,他指挥部队构筑工事,并设立指挥所,准备按照命令展开攻击。然而,由于缺乏重型武器,红军只能依赖炸药来摧毁敌人的城墙,但敌人显然早有准备,攻城的士兵无法接近城墙。面对这一困境,军团指挥部命令调整部署,改为挖掘地道来进行攻城。
但是,敌人灵活应变,拆除了旧城墙,并构筑了新的防线。他们还将东门内的铁匠街一带的房屋拆除,命令当地居民运送沙包,在极短的时间内修建了第二道防线。当红军发起进攻时,新构建的防御体系让进攻再度遭遇失败。
随着红军伤亡的逐渐增加,黄克诚再次向上级建议停止攻城行动,撤离赣州。然而,他的提议依然未能获得批准。攻城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但赣州城依然未能攻破。此时,敌人又集中3个师和2个旅的援兵增援赣州守军,红军面临敌人内外夹击的困境。黄克诚再次提出撤退的建议,但依旧未被采纳。
局势逐渐恶化,直到有一天夜晚,赣州城头的灯光突然熄灭,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密集的枪声。原来是敌军趁夜从城墙内打洞突袭,红军在敌人内外夹击下损失惨重,许多部队被冲散。黄克诚立刻组织队伍反击,同时向上级报告当前紧急局势,他建议立刻撤退,以保全力量。然而,上级依然坚持不撤退,要求坚守阵地。
就在战况愈发严峻的情况下,师长侯中英及其指挥部被敌军围困并被俘,黄克诚果断指挥剩余部队采取应急措施。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黄克诚在夜间带领余部撤至城南,占领有利地形,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并成功带领部分部队突破敌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悲剧。
红军撤出赣州后,黄克诚参加了田村召开的干部会议。在会上,他因坚决反对攻打赣州而被批评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黄克诚毫不服气,在会上与批评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部队渡过赣江后,黄克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信自己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有些人试图劝说黄克诚承认错误,但他毫不动摇地表示:“我现在不服,将来也不会认错,准备再争论20年!”这番话显示出他一如既往的坚定立场与不屈精神,体现了他对原则的捍卫。
史料记载,黄克诚将军一生敢于坚持原则,绝不轻易妥协,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他在革命历程中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始终无悔地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理想,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