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作者:我看行历史
1941年3月,日军步兵第一旅团73大队调集了1000多人的兵力,在大队长近藤的指挥下,突然对太行山八路军第129师31团所属的1分区展开了突袭。
这次日军的袭击可谓精心策划,针对的是八路军坚守敌后、开展游击战的特殊战术。日军采取了“治安强化运动”的战术,结合清乡和蚕食的手段,试图彻底压制八路军的活动。特别是在第一次扫荡时,日军第73大队不仅兵力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还携带了迫击炮、掷弹筒、日式92步兵炮、轻重机枪等重型武器,火力猛烈。
在进攻的战术上,日军大队分进合击,一路从梅花岭出发,经龙门、土门,一直推进到宋家庄。另一路则绕过敌人防线,包围了下坡子后山,同时派遣小分队顺羊立河西进,准备对八路军一分区的驻地将军墓和营头地区发动突袭。
这场袭击虽然计划周密、阵容强大,但意外地,日军却失算了。
事实上,日军的前锋部队刚到宋家庄时,八路军的地下情报网已经提前掌握了敌情。消息迅速传到了1分区司令部,作战参谋温锡迅速赶往司令员秦基伟的住处。由于情况紧急,温锡没有敲门,而是直接踹开了门,急切地喊道:“司令员,敌人来了!”
屋里正开会的政治部副主任杨克冰、作战科长崔星以及几位地方干部纷纷站起。秦基伟放下手中的文件,饶有兴趣地问道:“敌人来了吗?规模如何?”
温锡紧张地汇报:“前锋已到宋家庄,有100多人,另一股敌人直逼河野,人数大约300人,后续部队数量不明。”
秦基伟笑道:“看来敌人来势汹汹啊。”他停顿了一下,转向身边的崔星问道,“现在能出战的部队有多少?”
崔星毫不犹豫地回答:“特务连94人,通讯排32人,警卫队26人。”
就在这时,秦基伟眉头紧锁,因为情况不太乐观。第31团的主力部队不在,因为几天前他们奉命前往邢台运输物资,根本无法及时回到。更糟糕的是,分区的干部们多数不在驻地,要么外出开会,要么下乡工作,导致剩下的只有少量的机关人员和直属部队可供调动。
考虑再三,秦基伟转向杨克冰,分析道:“我推测,敌人这次攻击不仅仅是过路,他们的目标明确,主要是我们1分区。显然有内线在背后给敌人提供了情报,他们采用分进合击战术,前锋部队轻装推进,企图拖住我们的机关,等后续部队一到,就一举歼灭我们。杨大姐,你怎么看?”
英姿飒爽的杨克冰,年仅30出头,斩钉截铁地回答:“集合所有战斗人员,与敌人拼了!”
秦基伟深知敌人兵力占优,故轻松一笑:“拼不得,敌人兵力前轻后重,人数近千,我们只有百余人,简直是以卵击石。”
经过一番考虑,秦基伟最终决定做出部署:“崔星,你带特务连的一个排,前出到西店峡口,牵制敌人;杨大姐,你迅速组织机关和分区医院向后方转移;温锡,你带领剩余部队和我一起去下坡子,抢占3号、4号制高点,等到机关转移完毕,与你交替掩护撤退。”
秦基伟还特别叮嘱几位地方干部:“你们立刻组织民兵掩护群众转移,带走粮食,埋设地雷。”
此时,日军的前锋部队已经逼近,秦基伟率特务连急忙抢占下坡子制高点。正当他观察敌情时,透过望远镜,他发现日军已经逼近至不到两公里的野河以北山地。
一向扫荡行动通常由伪军开路的日军,这次却改变了惯例,由自己精锐的小队开路。秦基伟立即决定拿起一门日式轻迫击炮,检查完毕后,悠闲地点燃了烟卷。
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喊:“日军刺刀已经逼近,您还在这里吸烟?”
秦基伟转身一看,顿时愣住了。杨克冰和几位女战士,手持驳壳枪,身旁还有几名步枪手的伤员站在他背后。他愣住,随即开口训斥道:“你们还不撤,我让你们组织转移,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杨克冰不甘示弱,撩起湿透的短发,斩钉截铁地回应:“谁婆婆妈妈?我把转移的指挥权交给桂绍忠了,来这里帮你助战!”
看到此情此景,秦基伟也气不过,拍了拍炮筒:“少啰嗦,女同志都给我撤,谁要留下,我就让谁见识我的枪!”
杨克冰满脸通红,怒道:“好,你敢不让我们参战!”话音未落,她竟然直接将驳壳枪的子弹上膛。
秦基伟见状,无奈地叹了口气:“好吧,杨大姐,你当司令员,准备作战!”他随后命令部队进入阵地,做好射击准备。
杨克冰的愤怒顿时消失,改为兴奋:“好哇,司令员终于答应了!同志们,打个样子给司令员看看!”
就在此时,几名日军士兵出现在射程内,忽然停下脚步,显得有些迟疑。原来,他们也害怕踩到地雷。秦基伟抓住机会,立即开炮,猛然一声巨响,几名日军士兵连同他们的小队长全被炸翻在地。
紧接着,枪声四起,日军前锋部队陷入混乱,损失惨重。崔星指挥的特务连一个排也在西店峡口与敌人交火。
仅仅三分钟,日军先头部队就损失了十余人,近藤大队长气得暴跳如雷,立即组织重火力对3号阵地展开猛烈攻击,但无论怎样打击,阵地上依然没有动静。
日军开始意识到,这一切似乎都不对劲。就在藤田上尉带队准备冲锋占领制高点时,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陷阱。果然,当他们撤退时,温锡和剩余部队已从旁边的枣树林埋伏出来,猛火扫射,20多名日军倒地。
秦基伟早已转移到200米外的5号阵地,准备再与敌人拼一小时,然后趁机撤退。
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秦基伟和杨克冰的指挥也取得了出色效果。双方陷入激烈的对抗,最终日军付出了100余人的伤亡,准备周密的袭击,结果彻底落败。
这场战斗,是八路军1分区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凭借着不到百人的兵力和极少的武器,成功击退了敌人的猛烈攻势。它也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场经典战役,印证了灵活应变和智慧指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