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东北抗联历史上共建立了11个军队,任命了13名军长,其中有两位军长在第四军担任过职务,他们分别是李延禄和李延平。李延禄和李延平是兄弟,李延禄比李延平年长8岁。李延禄担任第四军军长期间,抗联第六军的创始人和军长夏云杰在1936年11月26日英勇牺牲,而之后,戴鸿宾接任第六军军长。因此,第六军和第四军都经历了两任军长的交替——夏云杰和戴鸿宾,李延禄和李延平。
东北抗日战争的艰辛程度远超常人想象,战斗环境恶劣,局势复杂。东北抗联的13位军长中,只有三人活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八人英勇牺牲,另外两位背叛投敌,剩下的三位则幸存下来。牺牲的军长包括: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和祁致中。背叛的两位则是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和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幸存下来的三位则是周保中、李延禄和戴鸿宾。
在这八位牺牲的军长中,最早牺牲的是第六军军长夏云杰,他在1936年11月26日英勇殉国,最晚牺牲的是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他在1942年2月12日壮烈牺牲。第二军军长王德泰也在1936年11月牺牲,不过比夏云杰晚了一天。最年少的牺牲者是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他年仅26岁,在被赵尚志误杀时还处于青涩年华。年纪最大的则是杨靖宇,他在35岁时为国捐躯。
两名叛徒谢文东和李华堂,抗战胜利后被东北民主联军逮捕。谢文东被公开审判并执行了死刑,而李华堂则在抵抗中受伤,被合江军区剿匪分队俘虏,最终因伤重在押解途中去世。这两位在日本投降后投靠了国民党,国民党垮台后又变成了土匪,投机取巧,最终没有任何好的结局。
在经过九死一生的磨难后,幸存下来的三位抗联军长中,周保中是最为人熟知和有成就的一位。其次是李延禄和戴鸿宾。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这三位都是抗联的领导人和重要军长,在1955年的全军授衔时,他们居然没有被授予任何军衔。东北抗联的指战员在14年的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光是师级以上干部就有近300人阵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五五授衔时,抗联军长中仅有10人获得了军衔,其中7名少将,3名大校,至于中将、上将甚至大将级别的军衔则完全没有。
有些人猜测,如果杨靖宇和赵尚志没有牺牲,他们或许能被授予大将或甚至元帅的荣誉。然而,这种推测只是美好的假设。在实际战斗中,尽管他们有过显赫的战功,但从资历和战绩上来说,最多只能评上将。抗联11个军的兵力最鼎盛时也不过三万人,他们所进行的多为游击战,不是规模宏大的大战,因此与大将的评定标准相距较远。
周保中是云南大理人,白族,1902年出生,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工兵科。他是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曾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参与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副师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中央派遣赴苏联学习,先后就读于东方共产主义大学和列宁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回到东北,成为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参与了抗联的创建和组织工作。
事实上,周保中并非真姓周,他的原名是奚李元。由于对周恩来非常崇敬,他改姓周,取名“保中”,寓意保卫中国。周保中在抗联中的地位非常高,他文武双全,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有出色的组织与宣传能力。他领导的抗联第五军攻克了安图县城,三次攻打宁安,成功创建了绥宁抗日根据地。1937年,周保中出任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组织了多个军队并与南满的杨靖宇和北满的赵尚志形成了战略互补的态势,对抗日军的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0年,抗联进入最艰难的时刻,各路部队遭受重创,不得不撤退到苏联境内进行整训。1941年,周保中被任命为抗联教导旅的旅长,并继续参与抗联的战斗。1945年,随着苏联红军的加入,周保中指挥的部队对日本关东军进行了最后的打击,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担任了多个地方职务,包括昆明军管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等。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尽管他没有被授予军衔,但作为东北抗联的代表人物和重要领导人,周保中仍然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保中在抗联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是抗联第二路军的总指挥,还为解放战争贡献了大量的兵力。他与赵尚志、杨靖宇等抗联英雄并肩作战,虽然他没有在五五授衔时获得军衔,但他仍然是抗联军长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周保中之所以未能获得军衔的原因,外界普遍认为是因为他在建国后仍持有与苏联联系的电台,未能交出这部电台。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他没有被授予军衔的遗憾。然而,周保中仍然因其卓越的贡献和领导能力,获得了八一、独立自由和解放三枚一级勋章,堪称“无冕之王”。
毛主席对周保中的贡献非常认可,并于1949年多次接见他,称赞他为民族英雄,认为东北抗联是民族的“魂”。尽管周保中没有获得军衔,但他为民族的独立和胜利所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