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能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姚广孝的贡献不可小觑。作为一位僧人,姚广孝几乎可以说是推波助澜,让朱棣走上了反叛之路。回想在朱元璋仍健在时,姚广孝一见到朱棣便直接说了一句:“我给你送一顶白帽子!”意思显而易见:他愿意全力帮助朱棣成为皇帝。这句话让朱棣吓了一跳,毕竟朱元璋可不是个轻易放过人的人物。但姚广孝却仿佛毫不畏惧,不仅无视朱元璋的威胁,反而鼓动朱棣谋取帝位,挑起了这场历史性的大变局。
在靖难之役最危急的时刻,姚广孝再次挺身而出,给了朱棣至关重要的建议:“你还在这里犹豫什么?出奇兵,长途奇袭京城,事成必定!”这番话让朱棣大为震惊,但最终,他还是听从了姚广孝的计策。出乎意料地,朱棣果真采取了奇袭南京的策略,一举改变了战局,最终成功称帝。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攻占南京后,这位连朱元璋都不怕的姚广孝,竟然对一个人感到极度恐惧,这个人就是卓敬。当时,朱棣已经处决了方孝孺,准备留下卓敬,但姚广孝却极力反对,提醒朱棣:“如果当年建文帝听了卓敬的谋略,今天你还能站在这里吗?你真的要留下这个威胁吗?”姚广孝的潜台词很明确——如果朱棣继续纵容卓敬,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立刻处决了卓敬,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那么,卓敬究竟是谁,为什么让姚广孝如此惧怕?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卓敬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才智,七岁时便能背诵经书,记忆力异常强大。更有相士在他年少时预言:“此子乃奇才,唯一不足之处是气色不华,难享大富大贵。”虽然这段话似乎没有太多明确的意义,但从“气不华色”来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卓敬注定无法获得权力与荣华。
令人生疑的还有一件事:十五岁那年,卓敬在山中读书时遇到暴风雨,迷失了方向。当他终于发现了一只牛并骑上去时,竟然发现那“牛”竟是一头猛虎!这一记载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虽然难以考证,但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两点:一是卓敬当时太专注读书,视力不济;二是这也暗示了他虽然有着惊人的潜力,但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可能沦为平凡。
事实上,在建文帝时期,卓敬曾担任户部侍郎。他得知建文帝打算削藩,便提议针对最有威胁的燕王朱棣。卓敬认为,朱棣不仅才智出众,而且驻守在有着强大军事力量的燕京,不可不防。因此,他建议削弱朱棣的势力,将其调往南昌。然而,建文帝未采纳这个建议,反而先从其他较弱的藩王开始削弱,这使得朱棣能够趁机发起靖难之役,迅速夺取了南京,成功打败了建文帝。
在胜利后,朱棣将方孝孺处决,但他也将怒火转向了卓敬,责问他为何挑拨他与建文帝的关系。卓敬则坦言:“皇帝若听从我的建议,或许今日局面将不同。”朱棣欣赏他的直言不讳,将卓敬囚禁,并试图软化他的态度,直到姚广孝出面,一句话就促使朱棣下令处决了卓敬。
关于姚广孝与卓敬的矛盾,《明史》有一番解释,称两人素有恩怨。但从姚广孝力保方孝孺、反对卓敬的态度来看,这似乎并非单纯的个人恩怨,更多是因为姚广孝深知卓敬的智慧远超自己。如果卓敬掌握了权力,姚广孝的地位必然岌岌可危。因此,姚广孝不惜出手,逼迫朱棣除掉卓敬。
从这些史料分析来看,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建文帝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他没有得到正确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建文帝自身的策略失误,过度自信和轻视了潜在的威胁,最终为朱棣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靖难之役的爆发,既是建文帝错误决策的结果,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