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明奇才姚广孝:连朱元璋都不怕,却唯独惧怕此人
创始人
2025-09-21 02:02:07
0

朱棣能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姚广孝的贡献不可小觑。作为一位僧人,姚广孝几乎可以说是推波助澜,让朱棣走上了反叛之路。回想在朱元璋仍健在时,姚广孝一见到朱棣便直接说了一句:“我给你送一顶白帽子!”意思显而易见:他愿意全力帮助朱棣成为皇帝。这句话让朱棣吓了一跳,毕竟朱元璋可不是个轻易放过人的人物。但姚广孝却仿佛毫不畏惧,不仅无视朱元璋的威胁,反而鼓动朱棣谋取帝位,挑起了这场历史性的大变局。

在靖难之役最危急的时刻,姚广孝再次挺身而出,给了朱棣至关重要的建议:“你还在这里犹豫什么?出奇兵,长途奇袭京城,事成必定!”这番话让朱棣大为震惊,但最终,他还是听从了姚广孝的计策。出乎意料地,朱棣果真采取了奇袭南京的策略,一举改变了战局,最终成功称帝。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攻占南京后,这位连朱元璋都不怕的姚广孝,竟然对一个人感到极度恐惧,这个人就是卓敬。当时,朱棣已经处决了方孝孺,准备留下卓敬,但姚广孝却极力反对,提醒朱棣:“如果当年建文帝听了卓敬的谋略,今天你还能站在这里吗?你真的要留下这个威胁吗?”姚广孝的潜台词很明确——如果朱棣继续纵容卓敬,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立刻处决了卓敬,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那么,卓敬究竟是谁,为什么让姚广孝如此惧怕?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卓敬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才智,七岁时便能背诵经书,记忆力异常强大。更有相士在他年少时预言:“此子乃奇才,唯一不足之处是气色不华,难享大富大贵。”虽然这段话似乎没有太多明确的意义,但从“气不华色”来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卓敬注定无法获得权力与荣华。

令人生疑的还有一件事:十五岁那年,卓敬在山中读书时遇到暴风雨,迷失了方向。当他终于发现了一只牛并骑上去时,竟然发现那“牛”竟是一头猛虎!这一记载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虽然难以考证,但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两点:一是卓敬当时太专注读书,视力不济;二是这也暗示了他虽然有着惊人的潜力,但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可能沦为平凡。

事实上,在建文帝时期,卓敬曾担任户部侍郎。他得知建文帝打算削藩,便提议针对最有威胁的燕王朱棣。卓敬认为,朱棣不仅才智出众,而且驻守在有着强大军事力量的燕京,不可不防。因此,他建议削弱朱棣的势力,将其调往南昌。然而,建文帝未采纳这个建议,反而先从其他较弱的藩王开始削弱,这使得朱棣能够趁机发起靖难之役,迅速夺取了南京,成功打败了建文帝。

在胜利后,朱棣将方孝孺处决,但他也将怒火转向了卓敬,责问他为何挑拨他与建文帝的关系。卓敬则坦言:“皇帝若听从我的建议,或许今日局面将不同。”朱棣欣赏他的直言不讳,将卓敬囚禁,并试图软化他的态度,直到姚广孝出面,一句话就促使朱棣下令处决了卓敬。

关于姚广孝与卓敬的矛盾,《明史》有一番解释,称两人素有恩怨。但从姚广孝力保方孝孺、反对卓敬的态度来看,这似乎并非单纯的个人恩怨,更多是因为姚广孝深知卓敬的智慧远超自己。如果卓敬掌握了权力,姚广孝的地位必然岌岌可危。因此,姚广孝不惜出手,逼迫朱棣除掉卓敬。

从这些史料分析来看,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建文帝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他没有得到正确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建文帝自身的策略失误,过度自信和轻视了潜在的威胁,最终为朱棣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靖难之役的爆发,既是建文帝错误决策的结果,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朱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征集中!宁都市民,看看你家有吗... -以上为赞助商广告 江西革命军事馆征集文物史料公告 江西革命军事馆作为省级综合性军事历史类场馆,是传...
原创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北宋与南宋其实是相同的,尽管它们有不同的名字。两个朝代的软弱和窝里横,简直可以说是...
原创 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然病逝,震惊了整个秦朝。秦始皇的突然去世,让历史陷入了深刻的...
原创 我... 天下的局势,总是充满变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从大禹铸造九鼎,划分天下九州开始,历史就不断地在变迁...
原创 大... 在古老的传说中,鲧是位高权重、地位仅次于唐尧的部落领袖。作为贵族出身的“高干子弟”,鲧深得唐尧的信任...
美国「铅中毒」史,触目惊心! 1921年,底特律实验室里,托马斯·米吉利盯着烧瓶中那泛着油光的玩意儿,嘴角得意地上扬。 他搞定了2...
原创 归... 在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间,一场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地缘战略的较量 quietly 达到尾声。2023年,中...
原创 唐... 当然!我帮你把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改写并丰富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功臣,指的是为国家或民族...
原创 德... 格但斯克,位于波兰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尽管如今它以波兰的名字为人...
原创 百... 一位法国摄影师卡恩拍摄了大量清朝时期的珍贵影像,这些珍贵的照片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终于得以曝光。想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