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对原文每段进行语义不变的改写,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字数保持相近:
---
1949年10月22日,北京市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地点选在了先农坛体育场,场面异常隆重盛大。运动会期间,毛主席与傅作义同时前往观看比赛。观赛结束后,毛主席邀请傅作义一起去天坛散步,想借此机会谈谈心事。
傅作义对于毛主席为何突然邀请他前往天坛心存疑虑,心中难免忐忑不安,步履间显得有些拘谨,不敢放松。
二人走到祈年殿前,毛主席指着祈年殿建筑的一角,缓缓对傅作义说:“这里曾被解放军的大炮炸坏了一块,你看看修补得如何?”
傅作义听后心头猛地一紧,回想起正是因为自己未能早日起义,才导致祈年殿遭受炮击,他急忙回答毛主席:“修补得非常好,细看几乎看不出一点痕迹。”
毛主席接过话头,意味深长地说道:“如果不是北平实现和平解放,损失绝不会止于此,更不可能这么快就在先农坛举办运动会。”
听到这话,傅作义内心颇为感动,但随即毛主席话锋一转,又让他心中升起一丝难以言说的为难。
毛主席以祈年殿的修补为引,肯定了傅作义的功劳,接着问他是否感到在共产党内部有人对他有所怠慢。
当时傅作义已经被毛主席提名,成为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毛主席的问题正中他的心事,但他碍于情面难以开口,只能连声否认,说自己并未受到责罚,已感激不尽。
傅作义的意思是,只要不治他的罪,心中的怠慢根本算不上什么。
接着,他又坦言自己对水利工作并不精通,担心无法胜任水利部长这一重要职位。
毛主席则宽慰他说,什么都可以学习,没有人生来什么都会,可以一边做一边学。
毛主席之所以约傅作义到天坛谈话,是察觉到他的难处所在,这难处并非单纯因对水利业务的不熟悉。
见傅作义坦言难以胜任部长职务,毛主席便直截了当地问:“你这部长是不是没实权?怎么从没在文件上见到你的签字?”
傅作义答话闪烁其词,说:“我经常出差,文件让副部长签批也差不多一样。”
傅作义顾虑重重,不愿完全敞开心扉,这与他起义后经历的曲折有关。
国民党军队将领起义后,大多保留原有部队编制,职位平移。例如曾泽生起义后,仍任解放军五十军军长;陈明仁起义后担任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兼一兵团司令。
甚至抗战时大汉奸吴化文,率领96军起义后,也继续担任解放军三十五军军长。
但傅作义起义后,他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未按他意愿取消兵团保留的军、师编制。
傅作义所部队规模庞大且成分复杂,所在的地区又是未来新中国首都,不能依照常规方式整编。
此外,新保安战役中被俘的傅作义部官兵,也因特殊情况未能按他要求及时释放,这些都使他产生疑虑。
更令他忧心忡忡的是,解放军进入北平后,《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社论指出:“傅作义只有和平起义,才能将功折罪。”
社论只字未提他和平起义的功劳。
北平街道办事处组织工作人员打电话到他家登记,原国民党人员被要求报到,他报出名字时,对方却义正词严地说:“找的就是你傅作义。”
这些事给傅作义带来不仅是屈辱,还有恐慌。
他甚至直接给林彪打电话,要求林彪为自己准备监狱。
这既是他的情绪宣泄,也是试探。林彪与罗荣桓设宴向他解释,《人民日报》的社论引用的是毛主席和平起义前的信函,而非对他起义后的定论。
即便如此,傅作义仍然心存疑虑。1949年2月22日,他随同章士钊、邵力子等民主人士前往西柏坡拜见毛主席,意在当面弄清毛主席对他的态度。
得知毛主席喜好抽烟,他特意带了十条“哈德门”香烟作为礼物。
见面第一句话,傅作义坦言:“我有罪。”
毛主席会意,微笑着安慰他说:“不,你有功。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紫禁城,造成无数文物损失。如果我们也让北平的文物古迹遭毁,后人必定谴责我们。北平和平解放,你功不可没,我们都要感谢你。若你过去有错,现在已经功大于过了。”
毛主席这番话让傅作义心里踏实了不少。但他仍不确定待遇如何,试探着问:“以后我是留在西柏坡还是回北平?”
毛主席知道他心中忧虑,肯定地回答:“你要好好住在北平,当然还是住北平。我们也会迁到北平,在那里召集民主党派会议,协商成立新中国,届时也会邀请你参加,还会有更多合作。”
听到这,傅作义彻底释怀,激动地向毛主席保证,回去后会向部下传达谈话精神,积极支持整编工作,无条件服从中央安排,哪怕工作如何变动,他都会全力以赴。
正是这次谈话,为傅作义日后成为新中国部长任职时间最长的人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问他将来希望从事什么工作,傅作义似乎早有准备,马上说希望为河套水利建设尽力,当绥远水利局长。
他曾主管绥远地区水利,了解水利对民生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经验。
毛主席听罢笑道:“让你当绥远水利局长太小看你了,既然你有心,干全国水利部长如何?”
毛主席还说,他也可兼顾部队工作,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为国防建设出谋划策。
毛主席的安排让傅作义既惊喜又感动,他满载而归。但中央迁到北平西郊香山后,发生了警卫团叛乱试图袭击香山事件。
虽与傅作义无关,也与警卫团的团级军官无关,仅是两个营长私下策划阴谋,但此事仍给傅作义留下阴影。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被毛主席提名担任首任水利部长。
与其他起义将领带领原部队整编后领导不同,傅作义跨入全新领域,手下大多是他昔日敌人,不服从他指挥的情况屡见不鲜。
他任命消息传出后,水利部内传出不少闲言碎语,甚至有人嘟囔“老革命不如新革命,新革命不如反革命”。
不仅口头反对,实际工作中也时常有阻挠行为。一次,傅作义开完会找不到座车,只得打人力车回家。
周总理得知后高度重视,派人调查,发现并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将车停到偏远处。
周总理严厉批评相关人员,并让他们当面向傅作义道歉。
虽然对捣乱事件处理较快,但日常工作中的抵制却难以根除。
傅作义签批的文件常被驳回或不执行,屡遭挫折让他心灰意冷,干脆让副部长批示文件,他自己只签字。
初任水利部长时,傅作义满怀激情,想大展宏图。曾回忆国民党时代,他提着整箱黄金、美钞求职也难。
如今戴罪蒙恩受任水利部长,他怎能不感激涕零。
然而实际处处受排挤,他感到水利部同事对事业充满热情,唯独自己难以赢得支持。
毛主席在天坛谈话时,傅作义为了大局,没有抱怨,只透露出退意。
毛主席从文件上缺少傅作义签字察觉其处境,但未强迫他讲苦衷。
天坛谈话后,毛主席将此事告知周总理,嘱其尽快调查,若傅作义被架空,要帮他拿回实权。
周总理与水利部干部及傅作义本人交谈,发现情况比文件上无签字更严重。
一些文件根本不给傅作义看,部长签字多由办公室代签。
水利部部分老革命轻视从国民党转来的官员,认为国民党官员败坏风气,担心傅作义影响水利部。
周总理召开干部会议,做思想工作,逐步改善傅作义地位。
但不久后周总理秘书报告,傅作义依然缺乏真正决策权。
这时周总理出手严厉,召集司局级干部开会,明确宣布:“以后无傅作义签字的文件不予呈报,也不会批准;重要事宜必须由傅部长亲自汇报;党组会议须请傅部长列席。”
此举震慑了阻挠者,傅作义权威得到保障。
毛主席、周总理的信任不仅让他掌实权,更激发其干劲。
傅作义不搞官架子,每年有四分之一时间亲赴全国各地视察水利工程,常常轻装简行,遇难行路段也坚持步行考察。
1950年秋,毛主席邀傅作义到住所商讨淮河治理,历代以来,淮河水患屡成祸根。
毛主席希望新中国能根治此难题。
傅作义认真聆听指示后,回去召集专家制定方案,淮河治理迅速展开。
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被制作成锦旗悬挂各治理指挥部。
傅作义还撰文《毛主席的领导决定了治淮工程的胜利》,强调治理的重要性和毛主席决策的正确性。
在傅作义领导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