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羽遇害,诸葛亮却见死不救,章太炎:他在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
创始人
2025-09-21 00:01:35
0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兵出征荆州,直指襄樊。此举不仅气吞万里如烈焰,他水淹曹魏七军、斩杀庞德、擒获于禁,几乎一人平定整个北方,威风八面,震慑四方。然而,正当关羽的声势如日中天之时,却遭遇了东吴的背叛。东吴悍然偷袭,导致荆州前后夹击,最终关羽在困境中败北;曾经风光无限的关羽,也终究沦为孙权手中的俘虏,死于麦城。

关羽的死,不仅令后人惋惜至极,还令许多读者心生疑惑:为什么刘备集团在关羽陷入困境时没有及时派兵援救呢?

对此,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正葛·訄书》中给出了一个大胆的解释。他认为,诸葛亮与刘备在关羽陷入困境时选择不救,背后其实是一种“借刀杀人”的策略。这个说法,引人深思。那么,章太炎的这个结论到底有多大依据?为何这位一代学者会作出如此激烈的判断呢?

章太炎的论据

章太炎的看法在《正葛·訄书》中有较为明确的体现:他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可能故意通过孙权的手来除掉关羽,尤其是诸葛亮主张这一做法的可能性更大。章太炎为何会得出关羽“不服从命令”这一结论呢?

根据《三国志·费诗传》的记载,刘备称帝为汉中王后,准备任命关羽、马超、张飞、黄忠为四方将军。当时,关羽听到自己与黄忠并列的消息后愤愤不平,认为“与老兵并列不合身分”。这一举动引起了刘备的警觉,他派遣费诗前去调解,费尽心思,才最终安抚住了关羽。

当时关羽的权力日益膨胀,已经成为蜀汉政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诸葛亮与刘备可能担心关羽难以驾驭,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控制。因此,章太炎推测,诸葛亮可能在此时已经有了除去关羽的念头,而刘备也未必会对此有异议。

章太炎进一步认为,诸葛亮对荆州的动态了如指掌。虽然他当时在蜀地,但由于之前担任荆州主官,诸葛亮熟悉荆州的情况。他通过手下的耳目,必定会掌握关羽的动向。所以,当关羽败亡时,刘备和诸葛亮没有行动,说明他们有意放任关羽死于东吴之手。

这一结论虽然引人关注,但缺乏确凿证据,更多的是章太炎的推测。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章太炎还引用了另外两点证据。

首先,他提到诸葛亮曾做过类似的决策。根据《三国志·刘封传》,刘备的义子刘封曾因性格刚猛,难以驾驭,诸葛亮便劝刘备处死刘封。刘备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权衡了国家未来的安全,最终决定处死刘封。因此,章太炎推测,诸葛亮可能以相似的理由,劝刘备同意除去关羽。

其次,章太炎还提到诸葛亮对《梁甫吟》的喜爱。这首诗讲述的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代表着古代高明的权谋技巧。章太炎认为,既然诸葛亮钟爱这类权谋之事,便不难理解他使用类似的手段去对付关羽。

然而,这些论据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并没有坚实的历史证据作为支撑。章太炎的结论,更多依赖的是主观臆测,并未经过深入的历史考证。

关羽的重要性

为何章太炎的这一理论未能成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关羽在蜀汉中的重要性。关羽不仅是蜀国的顶级武将,而且在多方面展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关羽有个闪失,蜀国的力量将大幅削弱,甚至可能动摇政权基础。

《三国志·刘晔传》记载,在关羽的威名四起时,曹魏的谋士纷纷讨论如何应对关羽。刘晔、司马懿等都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消除关羽的威胁,因为关羽是蜀国唯一的顶级武将。如果关羽出了问题,刘备将失去一臂之力。

不仅如此,唐代在扩建武庙时,评选出了古代的名将,蜀国仅有关羽和张飞入选。这并非意味着曹魏谋士轻视张飞,而是从综合实力上看,关羽更具稳定性,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的冷静与智慧。

正因为关羽的重要性,刘备才会在入蜀后亲自任命他镇守荆州,赋予他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若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关羽必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正因为关羽的地位如此重要,刘备也不会轻易舍弃他,即便他偶尔表现出些许不满,也只是临时的情绪波动。

诸葛亮的理想与荆州的战略地位

除了关羽个人的价值外,诸葛亮的理想和战略规划也决定了他不可能选择借刀杀人。刘备在临终时将恢复汉室的使命交给了诸葛亮,而《隆中对》中的战略布局,明确指出荆州是蜀国通向中原的关键地带。诸葛亮要做的,就是巩固荆州,等待有利时机一举打通中原。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不可能轻易舍弃荆州,尤其是为了一时的权谋去除关羽。而且,荆州不仅仅是蜀国的战略要地,更是诸葛亮的家乡,很多蜀地的大臣及其家人都来自荆州。如果他放弃荆州,将会面临巨大的政治和个人压力。

关羽的失败与刘备的局限

至于为何刘备与诸葛亮未能及时救援关羽,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刘备当时正陷入汉中战役的巨大压力,已投入大量资源,难以迅速抽调兵力支援关羽。其次,东吴的背叛来得极为突然,东吴一方面故意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以假意迎合关羽,使得关羽放松警惕,导致最终悲剧的发生。

吕蒙在东吴的策略极为巧妙,他通过调动人事,成功策划了对关羽的突袭。当关羽意识到自己陷入困境时,已无法自拔,最终死于孙权之手。整个过程速度极快,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根本来不及反应。

结语:章太炎的历史反思

关于关羽的死,章太炎的推测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他未能客观评估当时的历史环境,更多地是在批判当时的政治腐败。在《正葛》一文创作的背景下,章太炎实际上是在通过历史事件对清政府进行隐晦的批评。他对诸葛亮的批评,正是反映了当时对清政府失望的情感。

15年后,章太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说明他在历史研究上逐渐趋于成熟。最终,他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表现出一种不断自省和修正的态度,这也正是他成为国学大师的原因之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游茶卡盐湖 史家胡同小学四(15)班 马秉坤 趁着放暑假,爸爸带我走进了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天空之镜”——茶卡盐...
原创 速...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第三届北京马连道“茶BA”篮球... 央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9月20日,2025年第三届北京马连道“茶BA”篮球赛在北京...
原创 溥... 隆裕太后,清朝最后一位太后,作为历史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充满悲情的人物。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在...
原创 波... 说好的承诺突然反悔,中欧班列数百货柜滞留边境!中国外长亲自斡旋竟遭“软钉子”,波兰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原创 古... 在清朝时期,确实发生过一些官员被冒名顶替的事件,虽然这些事件的发生概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几乎会迅速被...
原创 千... 历朝历代的皇帝,无论其政绩辉煌或宫廷秘事,都无法用几页纸就能尽述,而“天子”这一称号的变换也各具历史...
原创 与... 公元前632年,卫国城濮。 自从晋文公重耳和楚军交锋的那一刻起,他便深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仿...
原创 司...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家族凭借三千忠勇死士完成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实现了惊天大逆转。这些死士究竟是从...
原创 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由于当时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悬殊,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