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德调研晋察冀,发现部队生产自给自足,朱:这里面有问题
创始人
2025-09-20 23:02:58
0

1947年某日,朱德总司令亲自来到晋察冀地区。

这次朱老总的到访,并非为了指挥战斗或是观光考察,而是受毛主席的特别嘱托,带着调研的任务而来。

自从解放战争爆发以来,华北和东北战场相继传来了许多捷报,但唯独晋察冀战场频频传出噩耗,战绩不佳。大同、集宁、张家口等战役接连失利,这让人不禁疑惑。

晋察冀军区不仅物资丰富,人力也极为充足,是兵力雄厚的区域,条件甚至比其他战区更优越。反观东北战场,士兵们连基本的饭食和棉衣都缺乏,却屡屡获胜。再加上聂荣臻作为经验丰富的老红军,理论上不应接连遭遇败绩。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为此,毛主席特别派遣了朱德总司令前往晋察冀,帮助军区查找战绩不佳的“病根”,开出“良方”,力图扭转前线不利局面。

朱德总司令一抵达晋察冀,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放下身段,深入基层,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很快,他就察觉了一个关键问题:晋察冀依靠后方大力发展生产建设,粮食、棉花、畜禽年年丰收,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多余的还能对外销售,赚取了可观的利润。

然而,这种看似理想的生产丰收,恰恰是晋察冀军区接连失利的主要原因。

许多人或许疑惑:根据地能够自给自足,粮食丰收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何反而和连败扯上关系?

实际上,抗战时期毛主席就深刻认识到,生产自救对于维持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和军事训练至关重要,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

而聂荣臻执行上级命令从不含糊。比如1945年国共二次谈判时,为响应裁军指令,他第一个主动裁员四分之一。此次也是如此,他号召战士开荒种地、修建畜圈,积极发展生产。

确实,聂荣臻在经济建设方面颇有一手,很快晋察冀的粮食产量达到每亩200多斤,不仅满足部队伙食需求,多余粮食还可换取棉衣棉被等必需品。

但随着物资充裕,自给自足渐渐转变为商品交换:有人用粮食换棉衣,有人用纱线换肉品。这种交换滋生了小商人主义,带来经济纠纷,不仅影响了部队的团结和凝聚力,也削弱了战斗力。

战士们忙于生产经营,分心于训练,军队的战斗准备自然大受影响。多年后,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得知军中出现经商苗头时痛心疾首,坚决反对此风。

朱德总司令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却没有急于批评。他明白,大家初衷良好,都是为部队贡献力量,并非贪图享乐。但现在战局严峻,单靠这种生产模式已难以适应战争需要,直接批评可能伤害士气。

他首先与聂荣臻深入沟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随后召开指挥员会议,耐心讲解军队经商的弊端及加强军事训练的必要性。

朱老总以身作则,亲自下连队与士兵同训,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和热情。

同时,他协助聂荣臻整合部队,将优秀指挥员充实到师、旅、团,全面提升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还把积极生产的部队人员集中起来,组建了专门的后勤部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朱德总司令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晋察冀军区的战斗力迅速提升。随后的青沧战役、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部队取得了一场场胜利,有力地扭转了华北战局的被动局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郭... 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还在社会变革和民族思想解...
百年档案里的“入党誓词” 杨代云 1925年8月29日印发的《上海区委通告枢字第二号——介绍同志入党及入党仪式问题》,在完成公...
原创 这...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906期。在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9月27日举行的授衔仪式上,许多开国...
原创 历... 当年,穿越剧风靡一时,其中《步步惊心》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剧中的马尔泰若曦一角早已成为荧屏上难以忘怀...
原创 秦... 引言 南宋时期与清朝的情况有一些相似之处。慈禧太后在战败后被迫和解,求得暂时的安稳,而南宋则是选择...
原创 上... 上世纪50年代,以北京市副市长兼明史学家吴晗为首,联合邓拓、郭沫若等一批知名学者向国务院上书,提议开...
原创 大... 在清朝时期,民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尤其在边陲地区,少数民族的势力与满清政权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满清...
俄罗斯“锆石”和“玛瑙”再次同... 俄罗斯“锆石”和“玛瑙”再次同时升空飞向乌克兰,这个场面估计相当震撼。 此前的3月25日,就有消息说...
原创 世... 在浙江省金华市的一处静谧角落,李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承载家族记忆的稀世钱币 —— 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
原创 朱...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诗句,诗中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