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依然由林彪担任,并且这次新组建的联军还设立了五位副总司令员,他们都在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挥体系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联军对原本的各大军区进行了整编,划分为东满、北满、西满和南满四个主要军区。与此同时,联军还对下辖部队进行了整编,设立了第一至第四纵队以及第六纵队。这五个纵队后来逐步发展成了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尖刀部队,战斗作风顽强,屡战屡胜。
随着时间的推移,纵队的领导人员也经历了一些调整。例如,第三纵队最初由程世才担任司令员,随后由曾克林接替,再后来是韩先楚。第六纵队的司令员在成立之初是陈光,后来换成了洪学智。而第一纵队,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成立之时由万毅担任司令员,随着战局的发展,万毅逐渐转任政委职务,学习和支持李天佑的作战策略,最终成为第五纵队的首任司令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第五纵队成立较晚,但因其优良的作风和出色的战斗表现,迅速成为主力部队之一,1948年11月,它改编为第四十二军,万毅继续担任军长。
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的组成,原本是由原山东解放区的第一师、第二师以及滨海支队整编而来,属于一支精锐的部队。纵队的初期领导层由万毅和周赤萍担任,其中万毅为司令员,周赤萍为副政委,两人共同带领这一支王牌部队。值得注意的是,万毅将军担任司令员时,部队中还拥有两位著名的将领:梁兴初将军和李作鹏将军。梁兴初不仅担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还兼任第一师的师长,而李作鹏则从总部机关调任到前线,担任纵队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在万毅、梁兴初、李作鹏的共同领导下,第一纵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中的重要力量。随着战局的变化,李天佑将军被调任为第一纵队司令员,而万毅则转任为政委,继续在李天佑的指导下打磨作战经验。最终,万毅在第五纵队成立后,再次担任了司令员,带领这支新部队屡立战功。与此同时,第一纵队的梁兴初和李作鹏也先后被调到其他部队,继续发挥他们卓越的指挥才能。
例如,梁兴初将军因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勇猛和出色的战术眼光,后来被调离第一纵队,担任第十纵队的司令员,并在1948年11月,第十纵队改编为第47军,梁兴初成为首任军长。第47军,也就是后来的铁军,凭借其顽强的战斗作风在解放战争中屡创辉煌。值得一提的是,梁兴初将军之后又回到自己的“老部队”——第38军担任军长,而该军实际上是由第一纵队发展而来的。
而李作鹏将军则调离第一纵队后,先后担任了第六纵队第16师的师长,后又升任第43军的副军长,最终成为第43军的军长,带领这支部队参加了多次关键战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海南岛战役。这一战役,成为李作鹏军事生涯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奠定了他在解放战争史上的地位。
从历史上看,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不仅为解放战争贡献了四位王牌军军长(万毅、梁兴初、李作鹏、李天佑),同时还培养了无数战术出色、作风顽强的猛将。比如第一师师长江拥辉,第二师师长贺东生,第三师师长彭景文,以及刘贤权、唐青山、杨大易等,这些将领都是从第一纵队中脱颖而出的。正因如此,第一纵队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中的绝对核心,不仅是东北野战军的基础,也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具战斗力的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