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风雨飘摇,社会局势极为复杂。爱新觉罗·溥仪年幼即登皇帝宝座,然而几年后便被迫退位,命运多舛。不到几年,溥仪又短暂复位,然而这次登基仅维持了一天便结束。谈及溥仪,便不得不提另一个关键人物——“皇帝”袁世凯。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崛起,成为民国的临时总统,更将国号更改为“中华帝国”,试图复辟帝制。袁世凯去世时,他已有孙辈。作为一位多妻妾、多子女的家长,袁世凯除了正妻于氏之外,还有九位姨太太。正房夫人与姨太太们先后为袁世凯生育了十七个儿子和十五个女儿。
袁世凯临终时,他的孙子刚刚降生。由于他长期忙于权力斗争,鲜少回家关心家中琐事。倘若他能活得更久,或许不会想到,孙辈中竟有人能够青出于蓝,成为国家栋梁。袁家骝,便是袁克文之子,而袁克文则是袁世凯的第二子。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出自正房于氏,袁克文的亲生母亲则是金氏,据说她出身朝鲜名门望族,甚至有传言称她是位失势的朝鲜公主。不论传言真伪,幼年袁克文便被袁世凯下令过继给深受宠爱的沈氏。沈氏因某些原因无子,将袁克文视如己出,给予极尽宠爱,百依百顺。
正因母亲的溺爱,袁克文性格逐渐顽劣放纵,整日游手好闲,沉迷古钱、古玩及昆曲。但袁克文聪明异常,自幼便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虽不喜欢正经读书,却在诗词文章上展现出非凡才华,令人侧目。
袁克文与袁克定虽然是亲兄弟,但在志向与人生道路上截然不同。袁克定和袁世凯一样,投身政治。辛亥革命爆发后,袁克定奉命拉拢汪精卫等人入麾下,两人后来更成为好友,并在袁世凯面前结拜为异性兄弟。相比之下,袁克文则远离政治,仅参与过极少的政治活动。
袁克定对待兄弟们却极为苛刻,千方百计将他们驱逐出京城,每月仅给予最低生活费维持生计。袁克文离开北京后辗转上海、天津等地,谋求生计。他的妻子——袁家骝的母亲,则带着其他弟妹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故乡。
对于袁家骝而言,童年回忆并非京城的繁华喧嚣,而是安阳乡间的宁静与安详。四岁时,祖父袁世凯去世,京城传来噩耗。袁世凯后事了结后,袁克定与袁克文彻底决裂,两人关系如水火,终生鲜有交集。
年幼的袁家骝对这些恩怨并不理解,只知道安心读书写字。小学时代他在安阳完成学业,后来母亲希望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便将他送往天津南开中学就读。可南开中学只待了一个月,他便转学至一所由英国人创办的新学书院。
袁家骝遗传了父亲的聪慧,学习极快,尤其擅长英语。然而他最钟爱的科目却是物理。1928年,袁家骝被工商大学录取,但不到两年,他便意识到工商大学不是理想归宿,于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深造。
在物理系期间,袁家骝对无线电通讯产生浓厚兴趣,动手能力和智力齐头并进,甚至能够亲手组装收音机。大学毕业后,他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两年,随后工作了一年多。
此时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与袁家骝因共同兴趣而相识,校长鼓励他申请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国际学生奖学金。袁家骝欣然接受,虽奖学金仅提供一年,但他自信能达到继续获得资助的条件。
赴美后,袁家骝在伯克莱大学刻苦攻读,课余经常帮同学修理电器,因此引起同龄女学者吴健雄的注意。吴健雄聪明伶俐,才貌兼备,是校园内众多追求者的焦点。袁家骝也心生好感,但为了学业,他选择先专注求学,暂时不耽误感情。
抗战爆发后,美国停止资助中国留学生,袁家骝对此感到愤怒,亲自致信加州理工学院校长,申诉自己已达奖学金标准。校长调查后欣然回复,随后袁家骝转入加州理工攻读博士,师从著名校长密立肯。
1940年,袁家骝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原计划回国服务祖国。但因日本封锁中国国门,且受胡适劝说,他无奈暂缓归国计划。尽管身处海外,他始终铭记身份,坚信抗战终将胜利,祖国未来急需人才。
1942年,袁家骝与吴健雄结为连理,誓言一有机会便携手回国。博士毕业后不久,正值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国防科研资金激增。袁家骝因无线电通讯专业背景,被聘至东部一科研机构从事无线电研究,后进入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专注共振物理等领域。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高能物理与核物理领域硕果累累。全球首个特殊高频系统高能质子加速器便是他设计制造。袁家骝还在“中子来源”和“宇宙射线”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他先后出版多部高能物理著作,如《物质的本性·高能物理的目的》,并与妻子吴健雄合作完成《实验物理学方法》。
吴健雄虽外表温婉,却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巨匠,被誉为“物理学第一夫人”和“东方居里夫人”,曾参与举世闻名的曼哈顿计划。袁家骝夫妇分别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享有极高声誉。
多年努力后,两人始终心系祖国,尽管1954年为便于研究加入美国国籍,但他们从未忘本。美籍华人身份使他们能更好地投身科学研究。居住在哥伦比亚一处小公寓,铺设的天津地毯与墙上悬挂的中国书画,无不彰显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袁家骝始终怀揣报国之志,但因战乱频仍,归国路途坎坷。抗战结束后国内内战爆发,朝鲜战争又使中美关系紧张。袁家骝特殊的家族背景也令归国变得尤为复杂。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袁家骝才决意返回祖国。
同年11月,中国科学代表团赴瑞士参加核物理设备展,袁家骝亦因工作在此。获知消息后,他竭力争取陪同机会,并在一次招待会上见到中国大使团团长及清华副校长,促成心愿。他们承诺转达他的归国请求。
漫长等待后,1973年袁家骝终于收到归国邀请。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这位年迈科学家眼含热泪,激动不已。回国后,他与夫人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周总理高度评价袁家族:“袁家有三大家——政治家袁世凯、文学家袁克文、科学家袁家骝。”虽对袁世凯多有批评,但对袁家骝赞誉有加:“你们袁家,一代更比一代强。”
随后的几天里,袁家骝夫妇发表多场学术演讲,袁家骝也大致了解了国内核物理研究现状。经过深思,他决定用自身成果回报祖国。返美后,他积极联络西欧核研究所,希望引进先进核物理试验设备。最终成功促成合作,开启了中国与西欧在高能及核物理领域的联合研究。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袁家骝夫妇致力推动核物理发展,常应邀回国交流。1979年,袁家骝作为美国科学家首次赴北京参加中美高能物理会谈,促进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进展。直至去世前,他始终往返中美,心系祖国核物理事业。
袁家骝的努力,使中国核物理研究少走弯路,其设计的高能质子加速器等成果堪称里程碑。他如同一盏灯塔,照亮中国物理学的前行之路。虽然出身豪门,但袁家骝生活朴素,颇具节俭风范。
记得他第二次回国时,邓小平亲切接待,宴会上他发现自己一只皮鞋开线,露出袜子,宴毕仍不舍弃旧鞋,询问附近是否有修鞋匠。由此可见,他虽享盛誉,依然保持简朴本色。
1997年,袁家骝的妻子吴健雄因病去世,四年后,袁家骝也辞世。2003年2月11日,他在北京安详离世。对这位大半生漂泊海外的老人而言,最后能够回到梦寐以求的祖国,想必是一种心灵慰藉。
作为袁世凯的亲孙,袁家骝凭借自身才华成为著名核物理专家,极大推动了中国相关学科的发展。袁家骝夫妇逝世后,被国内科学家尊称为“居里夫妇”,他们对中国物理学的贡献,永载史册,激励后人铭记传承。
——节选整理自冯宇峰《海外赤子心》(2012)、何学良等《海国学志 留美华人科学家》(2007)、吴水清《袁家骝和他的科学贡献》物理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