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细节丰富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我们都知道,中国沿用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最终在明朝时期走向了终结。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那个毅然废除丞相制度的朱元璋,正是因为这项大胆的改革以及随后的权力安排,给大明王朝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这道隐患最终在明宣宗时期彻底爆发,成为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这话从何说起呢?咱们就从丞相制度和一些有趣的历史轶事聊起。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里这样描述丞相的职责:“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丞相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拥有任免官员、举荐人才的权利。不仅如此,丞相还能对皇帝的行政行为提出建议甚至一定程度的监督,甚至还可以指挥军队,几乎相当于皇帝的副手。
丞相权力这么大,那它最早是怎么诞生的呢?这还得追溯到一个荒诞的帝王——秦武王。
这位秦武王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在公元前307年为了争夺世界举重冠军的“桂冠”,竟然跑到洛阳,挑战周天子太庙中的九鼎。
九鼎是镇国神器,传说沉重无比,可秦武王不信邪,坚持练习举重,结果不幸一失手,鼎砸伤了他的右脚,鲜血直流,终因伤重身亡。
这件事留下了一个笑话,也衍生了丞相制度的开端。
当时秦武王设置了左右两个丞相,由此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两相制。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也保留了丞相制度。
此后,丞相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整整一千多年。
在历史长河中,丞相群体既有如诸葛亮这般忠心耿耿的千古贤臣,也有赵高、董卓、曹操这样心怀野心的权谋之人,这让皇帝们时刻提心吊胆。
皇帝最怕的就是一不小心把大权拱手让给丞相,沦为傀儡,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怎么办呢?皇帝们既需要丞相处理政务,又不能让丞相权力过大,于是抑制相权便成了必然选择。
其中,西汉初期的故事尤为值得借鉴。
西汉开国时的丞相多是跟刘邦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
他们经验丰富,脾气也大,经常以“股东”自居,比如周勃、周亚夫这类人物,稍有不顺就能让皇帝尴尬。
这使得直到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强大,功臣集团成为皇帝眼中的隐患。
直到汉景帝逼迫周亚夫自杀,局势才有所缓和。
进入汉武帝时代,善于用人的汉武帝另辟蹊径,给后代皇帝留下了启示。
如果丞相不可废除,那就任命那些没背景、无威胁的人做丞相不就好了?
于是出现了平民出身的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出身寒微,甚至做过猪倌,但凭借不懈努力和汉武帝的赏识,终于在六十多岁时登上了丞相宝座。
这样的人自然对皇帝忠心耿耿,十分感恩。
据史料记载,公孙弘每次朝会都恭敬听命,从不强词夺理,不敢在朝堂上与皇帝针锋相对。
自此,西汉时期弱势丞相成为常态,相权得以有效控制。
不过,相权虽被制约,却依旧强大。
汉成帝时,为了进一步削弱丞相权力,皇帝采取了分权策略,将丞相权力分为三块,分别由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三位高官分掌,这也就是古代的“三公制”。
皇帝遏制相权的两招便是:一是任命软弱无力的丞相,二是分散权力,避免权力集中。
即使如此,一旦有能人出任丞相,权力依旧容易集中,威胁皇权。
那该怎么办呢?简单,劳逸结合,让他们忙到没时间专权。
于是,就有了农民皇帝朱元璋的出现。
朱元璋与几乎所有古代帝王都不同。
他出身低微,养成了勤奋刻苦、事必躬亲的作风。
在登基前经历了长期艰苦奋斗,体魄强健,精力充沛。
个性坚决狠辣,手段果断,控制欲极强。
有一次事让他彻底明白,自己虽然累得要死,却绝不能放松,还得更进一步集权,因为国家并不太平。
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朱元璋因一份奏折愤怒不已。
这份奏折长达一万六七千字,他硬着头皮读了三分之一,愤怒地发现,连正文都没见着,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于是他当场将奏折摔下御案,召集吏部和礼部官员,下令处分上奏的官员茹太素。
吏部和礼部官员顿时犯难,因为没有明确的字数规定,不知如何处置,便问朱元璋意见。
朱元璋明白事情复杂,挥手遣散官员,召来茹太素。
一见茹太素,朱元璋当场怒打,打得茹太素连声求饶,却不明白自己错在哪。
次日朱元璋冷静下来,继续读完奏折,发现这人见解独到,至少有四条建议十分宝贵,只是表达过于冗长。
他感慨道:“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求的是直言,切中要害。文词繁复,听者疲惫。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即可。”
意思是皇帝与臣子都不易,官员要懂得尊重皇帝的时间,言简意赅,直击要点。
从此,朱元璋强调奏折必须简短精炼,不得啰嗦。
这件事足以看出朱元璋的工作之辛苦。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这背后有他的深层考量。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随即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丞相制。
相权被一分为六,分别归属于六部,朱元璋自己直接领导这六个部门。
由此,他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最集中的皇帝,也终结了千年相权与皇权的纷争。
看似解决了千古难题,朱元璋却发现新问题:自己工作量太大,忙不过来,必须有人协助,但他又不容许权力旁落。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设立辅助机构——内阁的前身。
内阁初设时别出心裁,按四季命名,叫“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四位官员轮流跟随朱元璋处理政务。
这种安排既防止权力集中,也保证皇帝能随时调配人手。
可惜,这些“春夏秋冬”官员多是小官吏,胆小无谋,见了皇帝唯唯诺诺,常带哭腔称赞皇帝英明。
朱元璋看了心里烦躁,觉得他们无用武之地。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又想出一条新路,提升“师爷”的地位,招揽更有能力的人才,称之为“殿阁大学士”。
从此,出现了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称。
“阁”指的是大学士办公的场所,皆设于皇宫内,因此后来这一机构被称为“内阁”。
内阁在朱元璋时代萌芽,到了朱棣时期才正式成立。
朱元璋和朱棣设计内阁有三大特点:
一是大学士官品低,仅正五品,上朝排名靠后;
二是无实际属官,无固定部门,也无实职;
三是仅帮皇帝拟定诏令,解答疑问。
这样一来,内阁大学士权力有限,仅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这一设计巧妙,既防止内阁专权,又能减轻皇帝负担。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永乐年间,朱棣好战,经常亲征蒙古,一去就是数年,朝政无人亲理。
奏折不能及时送达,政务需有人处理,内阁因此大显身手,地位显著提升。
不过,当时大学士仍是五品官,虽能管事但威信不足。
这种局面直到朱棣孙子明宣宗时代才迎来转机。
政治实践证明,内阁作用越来越重要。
明宣宗不似祖辈勤奋,反而懒散甩锅,将“票拟”权力赋予内阁。
所谓“票拟”,是皇帝收到奏折后,先交由内阁大学士审核、商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写在奏折封面供皇帝参考。
皇帝再根据“票拟”批示,即“朱批”或“批红”。
如果意见一致,“票拟”便成皇帝决定;若有异议,则需重新商议或皇帝亲自裁决。
从此,内阁成员拥有了意见权。
后来两件大事更使内阁权力激增:
一是明英宗以后,皇帝越来越不愿亲政,内阁成为事实上的政策制定者;
二是内阁大学士官品由五品升为一品,地位超过六部尚书,尚书反而沦为内阁的下属。
这使内阁不再是简单秘书,而是拥有实质权力的最高机关。
虽无丞相威风,却握有丞相权力。
明朝中后期涌现了许多著名内阁大臣,权倾朝野,甚至有分割皇权之势。
史料记载,这段时间堪称明朝的文臣时代。
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高拱自称“顾命大臣”,竟敢公然和太后李氏对峙,直言“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激怒李太后,令她泪流满面,将他赶走。
高拱之后,张居正更是风云人物。
他不仅得到太后支持和皇帝信任,还身兼“票拟”和“批红”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身为帝师,他对万历帝要求严格,万历一听“张先生”,立刻俯首听命。
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使明朝迎来一段短暂的中兴。
如果朱元璋在天有灵,恐怕会郁闷至极。
他当初废除丞相,意图集中权力,却反而让皇权边缘化,内阁成了实权核心。
更糟的是,他痛恨的太监政治也死灰复燃。
早年朱元璋就极度反感太监,认为太监中好人极少,多是祸害,告诫后代:“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
为了防止太监干政,他甚至禁止太监识字,铸铁牌悬挂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