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宣宗有多糊涂?2件事毁掉朱元璋苦心,看似明君却成亡国祸首
创始人
2025-09-19 05:32:37
0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细节丰富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我们都知道,中国沿用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最终在明朝时期走向了终结。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那个毅然废除丞相制度的朱元璋,正是因为这项大胆的改革以及随后的权力安排,给大明王朝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这道隐患最终在明宣宗时期彻底爆发,成为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这话从何说起呢?咱们就从丞相制度和一些有趣的历史轶事聊起。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里这样描述丞相的职责:“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丞相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拥有任免官员、举荐人才的权利。不仅如此,丞相还能对皇帝的行政行为提出建议甚至一定程度的监督,甚至还可以指挥军队,几乎相当于皇帝的副手。

丞相权力这么大,那它最早是怎么诞生的呢?这还得追溯到一个荒诞的帝王——秦武王。

这位秦武王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在公元前307年为了争夺世界举重冠军的“桂冠”,竟然跑到洛阳,挑战周天子太庙中的九鼎。

九鼎是镇国神器,传说沉重无比,可秦武王不信邪,坚持练习举重,结果不幸一失手,鼎砸伤了他的右脚,鲜血直流,终因伤重身亡。

这件事留下了一个笑话,也衍生了丞相制度的开端。

当时秦武王设置了左右两个丞相,由此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两相制。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也保留了丞相制度。

此后,丞相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整整一千多年。

在历史长河中,丞相群体既有如诸葛亮这般忠心耿耿的千古贤臣,也有赵高、董卓、曹操这样心怀野心的权谋之人,这让皇帝们时刻提心吊胆。

皇帝最怕的就是一不小心把大权拱手让给丞相,沦为傀儡,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怎么办呢?皇帝们既需要丞相处理政务,又不能让丞相权力过大,于是抑制相权便成了必然选择。

其中,西汉初期的故事尤为值得借鉴。

西汉开国时的丞相多是跟刘邦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

他们经验丰富,脾气也大,经常以“股东”自居,比如周勃、周亚夫这类人物,稍有不顺就能让皇帝尴尬。

这使得直到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强大,功臣集团成为皇帝眼中的隐患。

直到汉景帝逼迫周亚夫自杀,局势才有所缓和。

进入汉武帝时代,善于用人的汉武帝另辟蹊径,给后代皇帝留下了启示。

如果丞相不可废除,那就任命那些没背景、无威胁的人做丞相不就好了?

于是出现了平民出身的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出身寒微,甚至做过猪倌,但凭借不懈努力和汉武帝的赏识,终于在六十多岁时登上了丞相宝座。

这样的人自然对皇帝忠心耿耿,十分感恩。

据史料记载,公孙弘每次朝会都恭敬听命,从不强词夺理,不敢在朝堂上与皇帝针锋相对。

自此,西汉时期弱势丞相成为常态,相权得以有效控制。

不过,相权虽被制约,却依旧强大。

汉成帝时,为了进一步削弱丞相权力,皇帝采取了分权策略,将丞相权力分为三块,分别由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三位高官分掌,这也就是古代的“三公制”。

皇帝遏制相权的两招便是:一是任命软弱无力的丞相,二是分散权力,避免权力集中。

即使如此,一旦有能人出任丞相,权力依旧容易集中,威胁皇权。

那该怎么办呢?简单,劳逸结合,让他们忙到没时间专权。

于是,就有了农民皇帝朱元璋的出现。

朱元璋与几乎所有古代帝王都不同。

他出身低微,养成了勤奋刻苦、事必躬亲的作风。

在登基前经历了长期艰苦奋斗,体魄强健,精力充沛。

个性坚决狠辣,手段果断,控制欲极强。

有一次事让他彻底明白,自己虽然累得要死,却绝不能放松,还得更进一步集权,因为国家并不太平。

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朱元璋因一份奏折愤怒不已。

这份奏折长达一万六七千字,他硬着头皮读了三分之一,愤怒地发现,连正文都没见着,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于是他当场将奏折摔下御案,召集吏部和礼部官员,下令处分上奏的官员茹太素。

吏部和礼部官员顿时犯难,因为没有明确的字数规定,不知如何处置,便问朱元璋意见。

朱元璋明白事情复杂,挥手遣散官员,召来茹太素。

一见茹太素,朱元璋当场怒打,打得茹太素连声求饶,却不明白自己错在哪。

次日朱元璋冷静下来,继续读完奏折,发现这人见解独到,至少有四条建议十分宝贵,只是表达过于冗长。

他感慨道:“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求的是直言,切中要害。文词繁复,听者疲惫。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即可。”

意思是皇帝与臣子都不易,官员要懂得尊重皇帝的时间,言简意赅,直击要点。

从此,朱元璋强调奏折必须简短精炼,不得啰嗦。

这件事足以看出朱元璋的工作之辛苦。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这背后有他的深层考量。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随即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丞相制。

相权被一分为六,分别归属于六部,朱元璋自己直接领导这六个部门。

由此,他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最集中的皇帝,也终结了千年相权与皇权的纷争。

看似解决了千古难题,朱元璋却发现新问题:自己工作量太大,忙不过来,必须有人协助,但他又不容许权力旁落。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设立辅助机构——内阁的前身。

内阁初设时别出心裁,按四季命名,叫“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四位官员轮流跟随朱元璋处理政务。

这种安排既防止权力集中,也保证皇帝能随时调配人手。

可惜,这些“春夏秋冬”官员多是小官吏,胆小无谋,见了皇帝唯唯诺诺,常带哭腔称赞皇帝英明。

朱元璋看了心里烦躁,觉得他们无用武之地。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又想出一条新路,提升“师爷”的地位,招揽更有能力的人才,称之为“殿阁大学士”。

从此,出现了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称。

“阁”指的是大学士办公的场所,皆设于皇宫内,因此后来这一机构被称为“内阁”。

内阁在朱元璋时代萌芽,到了朱棣时期才正式成立。

朱元璋和朱棣设计内阁有三大特点:

一是大学士官品低,仅正五品,上朝排名靠后;

二是无实际属官,无固定部门,也无实职;

三是仅帮皇帝拟定诏令,解答疑问。

这样一来,内阁大学士权力有限,仅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这一设计巧妙,既防止内阁专权,又能减轻皇帝负担。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永乐年间,朱棣好战,经常亲征蒙古,一去就是数年,朝政无人亲理。

奏折不能及时送达,政务需有人处理,内阁因此大显身手,地位显著提升。

不过,当时大学士仍是五品官,虽能管事但威信不足。

这种局面直到朱棣孙子明宣宗时代才迎来转机。

政治实践证明,内阁作用越来越重要。

明宣宗不似祖辈勤奋,反而懒散甩锅,将“票拟”权力赋予内阁。

所谓“票拟”,是皇帝收到奏折后,先交由内阁大学士审核、商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写在奏折封面供皇帝参考。

皇帝再根据“票拟”批示,即“朱批”或“批红”。

如果意见一致,“票拟”便成皇帝决定;若有异议,则需重新商议或皇帝亲自裁决。

从此,内阁成员拥有了意见权。

后来两件大事更使内阁权力激增:

一是明英宗以后,皇帝越来越不愿亲政,内阁成为事实上的政策制定者;

二是内阁大学士官品由五品升为一品,地位超过六部尚书,尚书反而沦为内阁的下属。

这使内阁不再是简单秘书,而是拥有实质权力的最高机关。

虽无丞相威风,却握有丞相权力。

明朝中后期涌现了许多著名内阁大臣,权倾朝野,甚至有分割皇权之势。

史料记载,这段时间堪称明朝的文臣时代。

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高拱自称“顾命大臣”,竟敢公然和太后李氏对峙,直言“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激怒李太后,令她泪流满面,将他赶走。

高拱之后,张居正更是风云人物。

他不仅得到太后支持和皇帝信任,还身兼“票拟”和“批红”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身为帝师,他对万历帝要求严格,万历一听“张先生”,立刻俯首听命。

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使明朝迎来一段短暂的中兴。

如果朱元璋在天有灵,恐怕会郁闷至极。

他当初废除丞相,意图集中权力,却反而让皇权边缘化,内阁成了实权核心。

更糟的是,他痛恨的太监政治也死灰复燃。

早年朱元璋就极度反感太监,认为太监中好人极少,多是祸害,告诫后代:“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

为了防止太监干政,他甚至禁止太监识字,铸铁牌悬挂宫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4年前,一个来自中国宁波的女孩拉姆,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踏上了前往非洲支教的征程。在这片陌生的土...
重庆它闲石珠宝有限公司成立 注...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重庆它闲石珠宝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传凤,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经营范...
南京浦口“草法双圣”馆藏真迹联... 9月19日,南京浦口区“草法双圣”(林散之与高二适)馆藏真迹联展正式启幕,墨韵流淌,笔意千钧。9月2...
宏观政策“四两拨千斤”的艺术(... 今年以来,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成效如何?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
在运河边枕水听风、品茶听戏,邂... 日前,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了100家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今天带来“越红·绍兴非遗客厅”省级...
原创 贯... 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为您带来独特的...
原创 蜀...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混乱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军事政变此起彼伏,直到赵匡胤通过取代后周建立北...
原创 朱... 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位无疑是朱元璋麾下最为杰出的将领,他们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对长子朱标...
原创 宋... 如果要追溯宋朝疆域最大的一段历史,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定是在一位英勇而睿智的皇帝统治下发生的。事实上...
原创 为...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明确推断,赵匡胤绝不是沙陀人。以赵匡胤的高祖赵朓为起点,到赵匡胤所在的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