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间风云变幻,战乱频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许多杰出人物正是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凭借机遇与才智掌控大权,演绎出“乱世出英雄”的经典命题。
众多历代的谋臣良将中,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诸葛亮。他作为《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卧龙”,与凤雏共同成为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奇才。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智谋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以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计策惊艳世人,其细腻的心思与远见卓识令无数人钦佩。甚至连周瑜临终前也感叹道:“既生瑜,何生亮”,足见其威望之高。
然而,诸葛亮虽有过人智慧,也难免犯错。他一生中犯下了五大致命失误:杀错一人,留错一人,用错一人,看错一人,打错一仗。这些错误成为导致蜀汉大业未竟的关键原因,令后人叹息不已。
魏延原为刘表手下,勇猛机警且武艺高强,但因其擅长陆战,难获注重水军的刘表重视,积怨难消。得知蜀军广纳贤才,魏延救助黄忠,借此投奔刘备。果然,他迅速受到重用,成为蜀军的中坚力量。诸葛亮虽善于用人,但也清楚魏延性格鲁莽冲动、孤傲偏激。公元234年北伐期间,战局不利,诸葛亮病危召集群臣商议撤退。按计划,杨仪与费祎负责主导撤退,魏延断后掩护。魏延得知只是断后,愤而反抗,率兵焚烧蜀军退路,拒绝听令。后世普遍认为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布下的陷阱,借机除去心腹隐患魏延。最终,杨仪借机以谋反罪名处死魏延。虽然除去了隐患,却也令蜀国失去重要将领,元气大伤,加速灭亡。
而诸葛亮杀错的那个人,正是杨仪。建安二十一年,杨仪原为荆州刺史主簿,后投奔关羽,得到刘备赏识,历任左将军兵曹掾、尚书等职。北伐时,他负责筹划兵马粮草,得到诸葛亮赞许。可杨仪与魏延势不两立,二人内斗严重影响军心。诸葛亮选择留下杨仪,除去魏延,原以为杨仪能接替军师之职,但因杨仪心胸狭隘,好大喜功,最终未被重用,蒋琬获任尚书令。杨仪由此心生怨恨,自叹“当初宁愿投魏”。建兴十三年被贬为庶民,绝望中自杀于家中,蜀国早已无法容纳这位昔日重臣。
马谡则是另一失误。他原为荆州从事,因好谈兵法受诸葛亮赏识,两人关系亲密,马谡因此迅速升至太守。但马谡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刘备临终时曾劝诸葛亮勿重用马谡,然而诸葛亮未听。结果,马谡在街亭战役中担任先锋,轻敌而违背军令,放弃水源驻地,导致蜀军断水,兵败如山倒。马谡终被斩首,成诸葛亮一生重大用人失误之一。
姜维原为魏将,因被疑叛投奔蜀国。诸葛亮赏识其谋略,欲将其培养为接班人。然姜维身份特殊,朝中大臣忌惮其与诸葛亮亲近,多方排挤。姜维北伐屡建功勋,却因朝廷反对北伐的声音不断,且被黄皓政敌陷害,只得隐居屯田。司马昭伐蜀时,姜维奋力抵抗钟会大军,但终力不从心,兵败身亡。蜀汉也因此失去最后的希望。
北伐,诸葛亮毕生心愿,却未曾完成。他共发动六次北伐,前几次因物资和天气等因素撤退。第六次北伐准备充分,兵力空前,甚至联手东吴攻魏。然而,此战不仅未能实现宏愿,反加速蜀汉衰亡,诸葛亮亦病逝战场。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总结了北伐成功的四大条件:一是稳固荆州、益州,确保物资供应;二是联合孙权,共御曹操;三是整治朝政、安抚边疆、发展经济,确保战时后方稳定;四是两路夹击,刘备亲征,共同灭魏。可现实却是蜀国连年战乱,百姓困苦,东吴反复无常,刘备早逝,条件远未成熟。
诸葛亮虽知时局不利,却仍毅然北伐,结果可想而知。朝中奸臣明争暗斗,忠臣谏言不被采纳,马谡不守令,杨仪离心背德,魏延怒断后路……几员大将接连折损,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
诸葛亮的五大错误,实则都源于用人上的误判。他过于相信人才忠诚,未能洞察其真实人心。魏延、姜维、杨仪、马谡等人最终因私利或不合,背离了蜀汉理想,导致人才离心背德,国家分崩离析。
最终,诸葛亮亲见蜀汉走向衰亡,纵有《出师表》中满腔豪情,也无法挽回历史的洪流。尽管犯错,他依旧是那位指点江山、谈笑间的智慧诸葛,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人们敬仰的不仅是他的智谋,更是他至死不渝的忠诚与悲壮。作为一代传奇,诸葛亮无愧于心,他的一生,尽显忠臣与谋士的风范,成为后世永远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