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清朝雍正皇帝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崛起与清朝初期的内忧外患密切相关。雍正刚继位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尤其是西北的青海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爆发了叛乱,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面对这种局面,年羹尧挺身而出,作为抚远大将军,他迅速集结西北大军,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便成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解除了雍正的燃眉之急,甚至被雍正称为“恩人”。
然而,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与雍正的关系发生了剧变。雍正突然将年羹尧从川陕总督的职位调任为杭州将军。许多人以为这意味着年羹尧被贬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妨进一步了解清朝时期的杭州将军职务,以明确年羹尧的调动是否真为“贬职”。
年羹尧作为清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早在21岁时便考中进士,30岁时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与提拔,并破格成为四川巡抚,是当时最年轻的巡抚之一。随着他的妹妹年氏成为康熙的皇贵妃并嫁给了胤禛(后来的雍正),年羹尧与雍正形成了紧密的关系,仕途也更加顺利,最终被晋升为川陕总督。由此,他与雍正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然而,雍正继位初期,朝廷内外局势极其不稳,许多人不满雍正的继位,尤其是雍正的兄弟胤禩和胤禵联合形成的“八爷党”势力,企图对抗雍正的统治。胤禩曾在康熙晚年支持胤禵争夺皇位,并将胤禵培养为有力的竞争者。正当雍正继位时,胤禵正带领十万大军在西北平叛策妄阿拉布坦。
胤禵在西北战场上颇有建树,曾将策妄阿拉布坦逼入伊犁,逼得对方退缩。然而,雍正继位后却无法完全信任胤禩掌控如此重要的军权,于是以替康熙皇帝奔丧为由召回胤禵,并由贝勒延信接替他的职务,成为代理抚远大将军。
就在这个时刻,策妄阿拉布坦再次联手青海蒙古的罗卜藏丹津叛乱。面对这个新的外患,雍正既要应对“八爷党”内乱,又要处理外部的青海叛乱,局势一时十分复杂。更让雍正头痛的是,他发现延信与“八爷党”关系密切,担心西北兵权落入“八爷党”之手,局势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雍正决定将西北重任交给年羹尧,这一决定成为了关键。
年羹尧不负众望,在短短六个月内便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这一战果让雍正松了一口气,年羹尧也因此受到了雍正的高度赞扬,被称为国家的“恩人”。除了年羹尧个人战功赫赫外,他的妹妹年妃深受雍正宠爱,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凭借这些关系,年羹尧迅速跻身雍正朝廷的权力核心,成为第一红人。
在年羹尧凯旋归来后,雍正不仅为其颁发荣誉,还将年羹尧的家族提升至显赫地位。年羹尧被晋封为一等公,父亲年遐龄和长子年斌、次子年富等也相继获得高位,可以说年氏家族在雍正朝极为风光。然而,年羹尧在西北的权力也随着战事的胜利而膨胀,他不仅拥有军权,还掌握了地方政务,甚至能任命官员并参与决策。
但正如许多历史人物的悲剧一样,年羹尧在权力的巅峰时逐渐丧失了自知之明。他开始显现出过于自信和傲慢,甚至对雍正表示轻视。年羹尧逐渐变得高高在上,肆意行贿、卖官鬻爵,并且结党营私,手下大多是亲信和家族成员。年羹尧对待下属如同帝王一般,对他们发号施令,甚至以自己为皇帝的姿态存在。
年羹尧的狂妄不止于此,他对雍正的态度也愈发傲慢。在一次与雍正的会面中,年羹尧不仅不下马,还当众对胤禩表现出不敬,甚至在雍正面前与怡亲王胤祥发生激烈争吵。雍正多次被年羹尧的傲慢态度所激怒,民间的流言也让雍正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许多人开始质疑雍正是否被年羹尧左右。
最终,雍正决定整顿年羹尧的专权行为,决定将其从西北调离。在1725年,雍正公开表达对年羹尧的失望,并命令其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尽管这一职务看似优渥,但实际上,杭州将军并不具备年羹尧以前的权力和影响力。这一调整实质上是在削弱年羹尧的权力。
雍正不仅迅速清理了年羹尧在西北的党羽,还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在年羹尧调任杭州后不久,年羹尧的权力迅速崩塌。最终,年羹尧因其傲慢行为和专权行为被囚禁,并在妹妹去世后的不久自尽。
关于年羹尧是否因调任杭州将军而遭贬职,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根据清朝的官制,杭州将军实为正一品武官,且杭州将军职务不下于川陕总督。尽管从权力上看,年羹尧的权力遭到严重削弱,但实际上,从官级来看,杭州将军与其他一品职务相当,并不算是贬职。
然而,年羹尧的悲剧在于他过度依赖自己的权力,最终导致了权力的失控。雍正通过调整年羹尧的职务,实际上是为自己清除了这位“大将军”,最终让年羹尧迎来了失败的结局。这一事件也提醒了后世,在掌权的过程中,过度的傲慢和专横终将自毁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