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依然掌握着江南广阔的领土,并且在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如果崇祯皇帝选择迁都避难,他完全有机会重新振作。实际上,在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曾在南方建立过多个小政权,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人,各地的军阀纷纷争斗,导致这些小政权无法统一,最终被清朝逐一攻破。
那么,崇祯皇帝为何不选择退守江南,静观北方大顺与满清的对决,再图收复北方呢?首先,崇祯得到的情报滞后且有限。崇祯十六年十月时,他还认为孙传庭很快就能剿灭李自成。然而,几乎转瞬之间,孙传庭的军队就全军覆没,陕西的明军几乎全体投降,李自成的大军迅速席卷西北,成立了大顺政权。
这个时候,崇祯还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传庭死而明亡矣”,但崇祯当时并没有这种觉悟。他甚至觉得孙传庭的失败不算什么,认为孙传庭可能只是临阵脱逃。在他看来,明朝在关宁、宣大等地依然有十几万大军,控制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而李自成的势力仅限于陕西、湖广和河南一带。因此,崇祯认为自己依然有很大的胜算,剿灭李自成不过是时间问题,不会有太大困难。
然而,随着山西的明军被大顺军摧枯拉朽般地击败,大同、宣府的明军纷纷投降,崇祯才终于意识到,李自成的实力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而这个时候距离他在煤山上吊死仅仅只剩下十三天。尽管如此,崇祯仍然怀有一线希望,认为各地的总兵如吴三桂、高杰、唐通、左良玉、黄得功等人可以带兵前来勤王救驾。而且,京师本应有三大营驻守,如果这些部队能够及时出现,崇祯仍然认为自己能与李自成一战。因此,崇祯始终对战胜李自成充满信心,正是这种信念,使得他没有选择逃亡南京。
其次,崇祯皇帝一直认为北京是可以守住的,这也是他拒绝逃亡并且不愿让太子去南京监国的原因之一。如果崇祯自己前往南京,而把太子留在北京,万一日后北京得以坚守,那么吴三桂等人很可能会拥立太子继位,造成自己失去权力,类似于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被迫成为太上皇,最终失去对政权的控制。如果崇祯自己留在北京,而把太子派往南京,他认为可能会导致京城军心动摇,像高杰、刘泽清这样的军阀可能会以保护太子的名义返回南方,最终导致原本有可能战胜李自成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在他仍然相信自己能击败李自成的情况下,崇祯决定既不逃跑,也不让太子去南京。
然而,最终的结果证明,刘泽清和高杰确实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吴三桂仍旧待在山海关,唯一一位前来勤王的唐通,也因为部将的背叛被迫投降李自成。此时,大顺军已经逼近北京。崇祯依然认为,北京与清军的对抗历史上曾多次没有成功,而李自成的力量仍不足以攻破北京,因此他抱有守住京城的希望。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促使崇祯选择不迁都,那就是他对于面子的问题。在瓦剌大军曾兵临城下时,正是于谦力挽狂澜,成功保卫了大明,这也使得南迁成为了当时的“投降”象征。因此,崇祯不愿意承担“南迁”的污名,他宁愿自己主动向大臣们请示,让他们提出迁都的建议,并经过内阁研究后再做决定。然而,面对曾因类似提议被拉出去杀掉的大臣们,没人敢主动提出迁都的建议。最终,崇祯只能选择坚守北京,直到无法挽回的局面到来,走上了死守社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