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正月初八,李如松率领中朝联军在激烈交锋中击败了侵略的日军,成功收复了失陷已久的平壤。这场战役中,丰臣秀吉麾下最为精锐的第一军损失惨重,超过九千人,而明军方面则仅有两千余人伤亡。平壤的光复消息迅速传遍朝鲜半岛,极大地鼓舞了朝鲜各地义军的抗日士气,同时也让一向嚣张的日军心生恐惧,如同惊弓之鸟般慌乱不已。
从正月初九持续到正月十一,驻守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兵力迅速崩溃,甚至连明军的影子都未见,便仓皇撤退,逃之夭夭。正月十八,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率领八千骑兵发起对开城的猛攻。原本驻守开城的日军第三军尚有抵抗之心,但见周围各处日军纷纷溃散,开城孤立无援,第三军军长黑田长政顿感不妙,遂下令全军撤退,退守汉城。李如柏见状,命令部队紧追不舍,一路砍杀,击毙日军后卫五六百人。至正月二十日,明军光复开城,至此,中朝联军用仅十二天时间,便将日军驱逐至汉江以南,收复了平壤至开城这二十二府的朝鲜领土。
然而,胜利的背后暗藏隐忧。明军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后勤补给。出征之前,明朝经略大臣宋应昌考虑到朝鲜缺粮的现实,特意准备了大量粮草储备于边境,以备军需。然而,宋应昌万万没想到,尽管精心筹划,却忽视了朝鲜方面运输能力的极度低下。宋应昌最初天真地以为,明军派粮又派兵,只需朝鲜调集民夫协助搬运,定能顺利供应前线,但令人惊讶的是,朝鲜朝廷竟然连这一小事都难以解决。
正月初七,距中朝联军对平壤发动攻势的前一天,明军主力已抵达平壤,但粮草却依旧有一半滞留义州,五分之二仍存安州,真正送至前线的不足四分之一。粮草再多,若运输不畅,依然无济于事。缺粮将直接威胁军心稳定,甚至可能引发哗变,令李如松勃然大怒。朝鲜君臣虽聚首商讨,却无计可施,只有叹息抱怨,甚至不满催粮官员。随着李如柏率军南下,补给线越拉越长,粮食问题愈发严重。
面对严峻形势,李如松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继续前进。他深知若停滞不前,军心可能崩溃,粮草尚未来得及补充,局势将更糟。既然无法指望后方补给,他便决定向前抢夺敌军粮草。情报显示,汉城附近的龙山仓储藏数十万石粮食,若能夺取,便能彻底缓解补给危机。与此同时,日军同样面临补给困境。自战争爆发,朝鲜水师李舜臣多次击败日本水军,切断了日方的海上补给线,使得侵朝日军只能依靠战利品维持战斗。然而朝鲜土地贫瘠,供养十几万日军困难重重,龙山仓粮草因此极为珍贵。
当时,聚集在汉城附近的日军约五万人,包括由开城撤退的第三军、小早川隆景率领的第六军、宇喜多秀家的第七军及第一军残部小西行长。为应对明军攻势,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与诸将商议,将汉城守军分为三路部署:预备队由小西行长统领,驻守汉城;先军由小早川隆景带领,包含立花宗茂、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等约两万人;后军则由黑田长政指挥,包括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加藤光泰等约两万一千人。日军四万多人严阵以待,准备决战明军。
然而,李如松对此一无所知,反而接收了错误的情报。正月二十二日,朝鲜方面谎报称日军精锐全在平壤,其他部队不堪一击;正月二十四日又报称倭寇已撤,京畿地区空虚。人们常信奉自己愿意相信的言论,李如松也不例外。为尽快解决粮草难题,李如松亲率大军进驻开城,并派遣副总兵查大受率五百骑兵,借朝鲜防御使高彦伯为向导,南下侦察敌情。
正月二十五日,查大受率部渡过临津江,一路疾进八十里,经过原平、碧蹄馆、成均馆,最终抵达汉城敦义门外的慕华馆。此行揭开了万历朝鲜战争中最传奇且扑朔迷离的碧蹄馆之战的序幕。顺便说一句,朝鲜古时“馆”是规格较高的驿站,用于接待明清使者,诸如碧蹄馆、慕华馆虽非地名,却因常见于文献,已被习惯当作地名使用。
查大受率部抵达慕华馆后,遭遇日军约一百五十人的巡逻队,兵力远不及明军,双方交战,日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死伤近百人。当日晚间,查大受回报李如松称日军尚未放弃汉城,朝鲜情报不实,但日军战力疲弱,多为三流部队,建议趁势进攻。李如松深信不疑,认为汉城必可轻取。
正月二十六日清晨,李如松下达进军命令。副总兵查大受、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及五弟李如梅率三千骑兵先行探路。李如松率一千人紧随其后,并命副总兵杨元带一千人驻守坡州,随时准备支援。此五千亲兵战力强悍,且忠诚于李家。李如松此举,既有轻敌之嫌,也可能意在抢功。
日军方面,遭击溃的百人巡逻队属立花宗茂麾下,此人号称“日本西国无双”,狠辣凶猛。知悉部队受挫,立花主动请战获小早川隆景批准。正月二十六日晚,立花率三千余人先行出发,紧随其后的是小早川隆景率领的一万二千大军。次日早晨,查大受率五百骑兵在碧蹄馆南六里砺石岘与立花部队遭遇,两军无暇多言,顿时开战。
战斗中,明军攻势凌厉,日军节节败退。查大受欣喜若狂,命信使紧急回报李如松,称敌军脆弱,速来增援。待信使返回之际,查大受擅自命令追击,欲乘胜占领汉城,结果遭遇日军后队。日军先头与后续合计逾两千人,是明军五倍兵力。面对压倒性人数,查大受难以抵挡,被迫连连撤退。
关键时刻,孙守廉、祖承训、李宁及李如梅率两千增援兵马赶至,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明军素质远胜,令日军再度溃退。立花麾下老将十时连久被李如梅一箭射杀,立花震怒,亲率部队与明军死战。混战中,明军一度阵型混乱,但辽东铁骑素质高超,迅速整顿,展开顽强肉搏,击毙日军另一名老将池边永晟。
双方鏖战至中午,日军增援黑田长政率五千人抵达,明军压力骤增,查大受被迫撤退至碧蹄馆。此役后,查大受对“汉城无兵”谣言起疑,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日军亦对明军顽强作战心生忌惮,黑田长政下令暂缓攻势,待小早川隆景率第二批援军到达再议。
两军对峙时,李如松携十余亲兵赶至碧蹄馆。因误信前线捷报,他先行离开,将大部队交由弟弟李如柏指挥。李如柏与副总兵张世爵惊讶不已,急忙集结部队,但时间紧迫,无法迅速集结,遂仿效哥哥,率少量亲兵先行出发,剩余部队则各自前往战场报道。此举令原本千人增援化为分散小队,影响整体战力。
李如松性格急躁,平壤战时表现如此,碧蹄馆之战亦然。正午时分,小早川隆景率八千兵力赶到,随即与黑田长政、立花宗茂会合。不久,宇喜多秀家带领一万多援军抵达战场。面对人数压倒的日军,明军将领查大受、祖承训、李如梅忧心忡忡,纷纷劝李如松撤退,免遭惨败。李如松却怒斥:“撤退什么?三万倭军又如何?给我冲!”主帅发令,明军士气高昂,做好了牺牲准备。
日军则在商议对策。宇喜多秀家认为李如松此举为声东击西,估计其背后藏有三万大军与百余门火炮,正当三万对三万,处于劣势。会议上,意见分歧,最终采纳小早川隆景主张,决定出兵一搏。为稳妥起见,先遣六千兵分东西两路对碧蹄馆明军实施钳形攻势。
明军接令全军向南转移,趁东路日军尚未集结之机,先突击西路三千兵。双方三千人对阵,明军信心满满,发起猛攻,将日军打得四散逃窜。然追击时发现陷阱:日军选定水田作战场,水稻茬成天然绊马桩,明军骑兵频频摔落。趁机日军反扑,斩杀多名堕马明兵。
李如松当机立断,令全军下马,以步兵阵型应战。明军步战能力极强,日军措手不及,被再次击退。这次日军真正溃败。击溃西路日军后,李如松迅速骑兵形态迎战东路三千兵,轻松击退。钳形攻势破裂,小早川隆景极为尴尬,不得不带领一万多兵全线反攻。
李如松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战况惨烈。李如柏与张世爵赶到战场,虽人数有限,却英勇杀敌。约一小时后,日军以多兵力从四面包围明军,形势危急。李如松一度绝望,怀疑是否命丧此役。恰在此时,杨元率增援部队及炮营抵达,增援兵力约五千,极大缓解压力。
杨元未急攻,先令炮兵开火,明军士气大振,日军惊慌失措,误以为明军主力到来,仓促撤退。李如松见敌退,命杨元断后,有序撤离包围圈。日军见明军反击实为虚晃,愤怒追击。李如松当即上阵,与日军激烈骑射混战,过程中不慎从马摔落,情势危急。家将李有升奋力抵挡,及时救援李如松脱险。李如梅则以一箭射杀敌将小野成幸,挽救主帅于危难。
经历鬼门关般的一役,李如松终调整策略,命令填塞道路,弃守碧蹄馆,退守坡州,结束这场仓促的碧蹄馆之战。关于损失,日本方面资料声称明军伤亡逾万人,日军仅数百人,显然夸大失实。明军总兵力不到万人,无法损失过万人,且日军多个部队损失严重,减员达七成以上。综合各方资料,明军实际损失约一两千人,日军损失同样不低于两千。
这场战役中,明军多为李家亲兵,既有高战斗力又绝对忠诚。折损惨重令李如松痛心不已,一度情绪低落,甚至上书朝廷请求辞职,由他人接手指挥。朝鲜官员柳成龙等虽帮不上忙,反而当面劝李如松继续进军收复汉城,惹得李如松不满,质问粮草何在。柳成龙哑口无言,只能转而以情报鼓励李如松坚持战斗。
双方言辞缠斗后,李如松派军暂时退守临津江,等待援军和粮草。朝鲜方面,日军向幸州发动进攻,幸州守将权栗英勇抵抗,令日军苦战不下。李如松则盯上日军重要粮仓龙山仓,派查大受突袭焚毁粮草。日军担忧主力大军已过临津江,决定撤退至汉城。粮食短缺导致士兵逃亡,宇喜多秀家建议与明军和谈,丰臣秀吉误以为明军主动提出,心生虚荣,同意谈判。
三月初,明军派沈惟敬与日军谈判,达成撤兵及释放人质协议。四月,明军光复汉城,壬辰倭乱暂告结束。然双方因误解和利益分歧,谈判破裂,战争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