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思考:古人为何会使用“倭”字,来指代古代日本?
创始人
2025-09-19 04:30:59
0

历史思考:为什么古人会用“倭”字来指代古代的日本?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首先,若我们从《说文解字》出发,其中提到倭字与“委”字通用,意味着柔软与顺从。而木下顺庵认为,“倭”字用来指代的可能是身材矮小的人。而新井白石则猜测,“倭国”是“大国”这一概念的音译,他认为倭字代表着一个强盛的大国。唐代学者在《礼记》的注解中指出,倭字的读音接近古代日语中的“ヤ”音。

在倭字象征“柔软”一词时,它的含义有时与“东夷”相呼应,夷与树木的根基相联系,这根基柔软却富有生命力,树木本身又象征东方。或许汉代受五行思想影响,将“倭”与柔软、生命力强的象征相联系。因此,倭字的使用背后可能隐含了对东方、对日本的某种文化理解。

木下顺庵是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学者,他的观点认为,中国史书中的“倭”字并非出自善意,而是带有对蛮夷的轻视。但他的观点虽有道理,但考虑到万叶假名的创制,我们知道古人并非总是使用“好字”来指代某些事物。因此,木下的看法也无法全面解释倭字的起源。

新井白石的推测虽有意思,但只是个人看法,且唐代的注解已经出现得较晚,不能作为解释倭字来源的依据。总的来说,“倭”字作为国名的使用并不频繁,而且相较于“和”字,“倭”字并不显得十分“美好”,因此从奈良时代中期开始,逐渐改用“和”字作为指代日本的字眼。

关于倭国统治者被称为“倭王”这一说法,其实在史学界有所讨论。这种称谓从中国视角看,主要突出了日本从中国获得册封的事实。河内春人曾将卑弥呼和赞获得的封号作过比较,指出“王”与“国王”之间的差异,尤其是赞获得的“倭国王”称号,使得倭国获得了刘宋外藩的身份。

这种身份的差异在国号上并不容易察觉。对于日本的历史学者而言,“王权”不仅限于古代天皇家,有时用来描述武家政权的集权特性更为合适。王权一词突出了古代国家的本质,尤其是在古代政治体系中,王即是最高统治者,统治广袤土地和人民。而“政权”和“朝廷”等词,更多强调某一时期或某位统治者的统治,而“朝廷”一词常使人联想到京城和宫殿,然而日本的京城概念较晚出现。

因此,王权一词更具包容性,能够强调统治者的至高无上。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使用“倭王权”一词,目的是避免与“倭国”混淆,因为在中国史书将日本改称为“和”之前,日本多以“倭国”名之。

由于日本与中国之间隔着汪洋大海,古人认为往返两地是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因此,在倭国主动朝贡之前,中国对倭的了解模糊不清。最早出现的“倭”字出现在《山海经》当中,指代的是一个地理方位,然而在这段简短的描述中,并未详细解释“倭”具体指代的地方,只能从方位上推测“倭”位于燕地附近。然而,《山海经》没有提供更多细节,因此不能断定这一“倭”指的便是日本。

《汉书·地理志》则对倭的位置进行了更为明确的描述。元封二年(公元109年),汉武帝攻下卫满朝鲜,并设立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其中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北部,虽有行政变更,但倭人所处的大致方位还是可以确定的。《汉书》提到倭国为“百余国”,表明倭地当时是一个小国林立的地方。汪向荣认为,倭人年年朝贡,最可能的目的地是乐浪郡,但倭人是否真能直接抵达长安仍是一个疑问。

倭人每年来长安的说法并不现实。海上航行艰险重重,直到遣唐使时代,船只行驶也时常面临险情。班固所记的“倭国林立”这一描述,使人产生疑问:每年来汉朝的倭人是同一批人吗?这一问题在《汉书》中没有进一步的解答。

继《汉书》之后,关于倭人的记载出现在了陈寿的《魏志》中。《魏志·倭人传》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倭国位置描述。倭人所在的海域位于带方郡的东南方,带方郡的位置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削弱,带方郡的设立可以视为对这一变化的回应。带方郡的地理位置,使得乐浪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是带方郡逐渐担当起对倭国的管理。

曹魏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在《魏志·东夷传》中,倭人与乐浪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转而向带方郡寻求联系。到魏晋时期,倭国不再是“百余国”的模糊概念,而是可以区分出约三十个不同的倭国。

随着倭国与汉地的交往逐渐增加,双方的了解逐步加深。倭人与带方郡的联系加强,双方不仅通过朝贡进行物资交换,还不断深化文化互动。带方郡作为一个新的外交纽带,成为了倭国与中原的沟通桥梁。

2到4世纪的朝鲜半岛南部被称为“三韩”,包括马韩、辰韩、弁韩三个部族,其中马韩和辰韩是与倭国有较多交往的地方。与狗邪韩国有关的记载较为模糊,学者对其位置存在争议。某些观点认为,狗邪韩国位于半岛南部,也可能是倭人的聚居地,但这一说法尚无确凿证据。

从狗邪韩国出发,倭国的使者前往魏国的道路变得更加清晰。《魏志》中提到,倭国与魏国的交流愈发频繁,倭国中最强大的邪马台国尤其与魏国的联系密切。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不仅是宗教领袖,还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她的影响力极为巨大。

卑弥呼的政治地位在当时的倭国极为特殊,她的权力通过“鬼道”来笼络民心,巫术在倭国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在卑弥呼的宫廷里,只有少数人能够接近她,她的行为充满神秘色彩。

卑弥呼的“亲魏倭王”封号,是魏朝廷对她的朝贡和臣服的正式承认,标志着邪马台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卑弥呼的使者难升米前往带方郡,向魏朝贡,魏朝廷用丰厚的礼物回应,并送上金印以示尊崇。这一系列朝贡活动,体现了邪马台国与魏国之间的互利关系,也为邪马台国赢得了声望。

总的来说,邪马台国通过朝贡获得了丰富的物资和外交承认,也借此提高了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而魏朝廷则借此了解了倭国的动态,增进了对东夷地区的了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贯... 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为您带来独特的...
原创 蜀...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混乱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军事政变此起彼伏,直到赵匡胤通过取代后周建立北...
原创 朱... 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位无疑是朱元璋麾下最为杰出的将领,他们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对长子朱标...
原创 宋... 如果要追溯宋朝疆域最大的一段历史,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定是在一位英勇而睿智的皇帝统治下发生的。事实上...
原创 为...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明确推断,赵匡胤绝不是沙陀人。以赵匡胤的高祖赵朓为起点,到赵匡胤所在的五代...
原创 为... 你说这历史怪不怪?同样是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俩,对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下手那叫一个狠。可再...
原创 曹... 提到三国,许多人首先会想到蜀汉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英雄人物,他们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原创 秦... 秦可卿的葬礼,一场盛大的仪式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揭示了贾家的家族命运,也预示...
原创 诸... 文 | 夜谈 编辑 | 古往奇事说 在诸葛亮临终之际,刘禅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诸葛亮...
原创 汉... 引言: 在中国古代,和亲是一种出于“为我所用”战略考量的政治婚姻形式,主要用于加强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