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最为忌惮的,莫过于在外驾崩。若皇帝死于外地,皇权便无法迅速交接,继位者的权力空窗期也随之产生。在这段时间里,觊觎皇权的人往往会趁机行动,而发生何种变故,谁也无法预测。而朱棣正是身处这种险境。那么他是如何化解这一危机的呢?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班师回朝途中,于榆木川驾崩。榆木川位于今日的内蒙古多伦西北,是一片距离京城相当遥远的地方。可以想象,朱棣死讯一旦传开,给皇位继承带来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让朱高煦采取行动。
朱高煦是谁呢?他是朱棣的第二子,同时也是继位的主要竞争者,尤其是与长子朱高炽之间的权力斗争,势如水火。朱高煦为何对长兄朱高炽心生不满?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皇位的诱惑力无可比拟;其次,是心中的不平衡。朱高炽虽然为长子,但一直因为身体残疾未能亲自参战,而他则作为一位体魄健全、勇猛果敢的王子,屡次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的朱高炽由于身体原因,担任了后方的统帅,主要负责调度后勤,而朱高煦则亲自随父征战南北,屡次在关键战役中为父亲解围。例如,白沟河之战和东昌之战,若不是他及时赶到支援,朱棣很可能就此丧命,尤其是在浦子江口一战,朱高煦的出现更是直接挽救了父皇的大军。当时的朱棣与南京仅一江之隔,但大军士气低迷,士兵疲惫不堪,若非朱高煦及时补充兵力,局势定会发生逆转。若没有他,靖难之役的结局或许就不一样了。
然而,尽管朱高煦如此英勇,论外貌和功绩,朱高炽都比不过他。若朱高煦真的愿意臣服于朱高炽,那才是出奇不意的事情。但他显然并不甘心屈居下位。为什么朱高煦斗不过朱高炽呢?首先,朱高炽作为长子,依照传统理应继承皇位;其次,朱高炽背后有文官集团的支持,而文官集团是封建政权中最为强大的政治力量,掌控了朝廷的舆论和权力。再者,朱高炽为人沉稳低调,而朱高煦则一向傲慢无礼,甚至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像李世民,毫不顾忌父皇的权威。
既然明面上的斗争难以进行,那就暗中使力。朱高煦在京城布置了大量耳目,随时掌握朝廷的动向,每次得到消息后,他的侍卫就会骑马前来告知他。而他在山东的藩地与京城相距甚远,就算坐高铁也需四小时以上,但他的情报网络却发达到足以快速传递任何风吹草动。那么,朱高煦如何未能得知朱棣驾崩的消息呢?其中关键人物便是马云——一位当时的内侍,非今日的商业巨头马云。
朱棣驾崩的消息,马云是最早得知的人。这一信息关乎着整个大明帝国未来的走向,马云的一举一动将决定消息是否泄露到朱高煦那里。然而,朱高煦不仅仅依靠监视京城的网络,他还策划了另一个行动——通过张辅来加速自己的计划。张辅是谁呢?他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之一,父亲张玉更是当时的第一名将。朱棣对张辅极为宠爱,而张辅在当时与朱高煦也有着较深的关系。
然而,张辅并未加入朱高煦的阵营。原因很简单——他明白,朱高煦并非一个能挑战朝廷的人物,且他了解朱瞻基的实力。毕竟,朱瞻基从小便与父皇亲近,治国理政和军事打仗早已游刃有余。如果与他作对,无疑是自掘坟墓。所以,在得知朱高煦计划发动造反后,张辅迅速行动,将朱高煦的亲信枚青捉拿,并严正声明要捉拿朱高煦。
而在此过程中,另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便是马云。他不仅仅是第一个知道朱棣驾崩的人,还帮助隐瞒了这一消息,避免了它在不合适的时机外泄。马云与杨荣、金幼孜密谋,在朱棣尸体腐臭之前,采取了措施来掩盖这一事实。具体的做法便是找来一座棺材,将朱棣遗体暂时藏匿,并让工匠在完成任务后被杀,以防泄露任何消息。然而,这一举动也证明了他们的无奈,因为消息终究会暴露出来。
为了更加稳妥,厨房的工作人员继续日常工作,马云便是负责其中的一环。俗话说,“夜长梦多”,在这种情形下,朱棣的死讯若未及时处理,后果难以预料。而承担起向朱高炽传递消息的责任的,正是杨荣。虽然朱高炽早已知道父皇驾崩的消息,但迎接丧事的任务却落在了朱瞻基的肩头。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朱高煦的叛变已经公开,而若朱高炽离开京城,他的对手可能会趁机图谋,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马云可谓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可惜的是,随着朱棣的去世,马云也失去了立足之地,最终他选择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是去了京城某座寺庙,寻求避难。而杨荣和金幼孜则相对幸运,他们一直活跃到正统时期,并且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成为了内阁的重要成员。这也可理解,毕竟作为文官,他们在政治舞台上依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