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带来的不只是美的享受。它让许多人进入了宋代的辉煌盛世,感受了那一时期的繁华与细腻。然而在这份美丽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历史的痛楚与遗憾。最近,大家对宋朝的景象充满了欣赏与向往,而这份美学的背后,其实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我今天想从《梦华录》的美学背后聊一聊这段历史。
1. 梦华录中的“梦”
《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的《救风尘》,且借鉴了《东京梦华录》的书名。剧中精致的服饰、建筑、人物设定都力图再现北宋都城的繁华。特别是剧名“梦华录”,一下子就让观众对“盛世美学”产生了强烈的期待感。然而很少有人会立刻意识到,这三字背后其实藏着历史的深深隐痛。
这部剧的灵感来自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而这本书的作者孟元老,写作时正处于北宋灭亡后的混乱时代。1127年,即金军攻占北宋首都开封的前一年,孟元老记录了宋代开封的盛景。这位开封人目睹了故乡从繁华走向破败,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舍,最终写下了这本带有忧伤色彩的记述。
2. 《梦华录》中的宋徽宗影像
剧中的美术设计也让许多人联想到2018年的网游《逆水寒》,这并不是巧合。两者都深受《清明上河图》影响,而这幅画本身就代表着宋徽宗时期的繁华。宋徽宗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不仅是书法大师,也对艺术、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甚至创作了天青色这一独特的颜色。在《梦华录》中,徽宗的影响无处不在,从服饰到道具,甚至是小物件的颜色,都能看到徽宗时期的烙印。
剧中的人物池蟠,也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徽宗时期“飞扬跋扈的花花公子”的形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水浒传》中的“衙内”高俏。而作为人物设定,这种矛盾的形象,虽然具有戏剧性,却也让人不禁对宋徽宗的矛盾性格产生思考。剧中那些繁华美丽的场景,正是以宋徽宗的极致追求艺术与享乐为基础所构建的。
3. 繁华背后的空虚与无奈
《梦华录》中的盛世开封,也让我们看到宋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内核。这个时期的宋朝,虽然相较辽朝较为强盛,但其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繁荣背后,却藏着种种不平等条约和无法解决的内忧外患。比如《梦华录》提到的“澶渊之盟”,这一条约让宋朝每年需向辽国上缴大量岁币,实则是军事上的妥协与无奈。
徽宗的时代,开封几乎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剧中的细节,诸如茶道的传承,折射出了这一时期社会的悠闲与享乐。然而,繁华的背后是无休止的党争与内耗,徽宗一方面沉迷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却无法改变朝廷的腐败与失序。即便如此,他所推动的文化与艺术,却确实将宋代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然而,历史的终点总是突然到来。靖康之变,宋朝的繁华在一夜之间崩塌。金兵的入侵不仅摧毁了开封的城市,还带走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宋徽宗的“瘦金体”,高雅的花鸟画和乐曲,甚至徽宗本人推崇的道教思想,都在靖康之后消失殆尽。
4. 靖康之耻:从繁华到衰败
靖康元年,金兵攻占开封,剧中并未展现出战后的开封,但实际上,这座曾经的盛世之城,已化为废墟。金人不仅掠走了宋朝的财富与艺术珍品,还摧毁了象征宋代辉煌的无数文化遗产。金人的统帅完颜宗翰曾带走了大量宋代文物,甚至包括了珍贵的汝窑瓷器,这些无法带走的珍宝被战火焚毁,技艺也几乎失传。
而那些曾经拥有辉煌家世的贵族,在金兵的压迫下,纷纷遭遇命运的沉沦。许多在《梦华录》中形象鲜明的情侣,假如生活在北宋末年,可能会面临家破人亡的悲剧。真正的历史往往比剧本更加残酷,那些曾在开封城内歌舞升平、过着无忧生活的人,最后或许会经历家破人亡、家族随军北迁,甚至死于战火。
5. 美的脆弱与历史的反思
《梦华录》作为一部以北宋为背景的剧集,它展现的美丽与繁华并非空洞的浪漫,而是沉重的历史反思。正如剧中的故事,北宋的繁华背后藏着无尽的权力斗争与内忧外患。美好的背后往往是沉痛的代价,而这种脆弱,随着靖康之变的爆发,彻底崩塌。
正因为如此,《梦华录》不仅是一部视觉上的享受,也是一部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反思繁华的作品。我们在欣赏这些美丽的场景时,不应忘记那背后的历史伤痛。繁华的开封,曾经是梦幻般的存在,但它也终究会随风消散,成为历史中的一抹短暂的光辉。
在这些繁华背后,是那些曾经为之奋斗的人们,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最终却迎来了不可避免的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