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使得平民百姓的生活如同地狱一般。尤其是北方的政权,以暴力和掠夺为常态,尤其以北魏和后赵最为典型。后赵政权可以说是抢劫的“劳模”,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仅仅是短短的23年,但它在这段时间内竟然发生了23次大规模的掠夺,几乎每年都有人口的抢夺行动,抢走的总人口高达310万,平均每次掠夺的规模超过10万人,这一数字占据了十六国抢夺人口总数的28.9%。相比之下,北魏也不甘示弱,总共抢夺了136万人的人口。但两者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北魏并未被视为特别野蛮,而后赵却被认为是禽兽般的政权。
这一切的差异,主要源于后赵的掠夺目标。后赵的抢劫对象大多是汉人,而对草原上的民族或已经汉化的胡人则较少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后赵的创立者石勒,曾经被西晋俘虏并沦为奴隶,但他最终获得自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反倒将西晋王朝的掠夺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了十六国时期的抢夺高手。后赵的核心地盘冀州,在西晋末年人口达到31万6千户,然而后赵自己却从冀州中劫掠了大量人口,特别是抢劫了冀州内的襄国,拿走了15万户的家庭。更令人吃惊的是,后赵在冀州和司州分治后,不仅冀州的总人口增加了超过一倍,甚至后赵的版图内人口几乎达到了西晋鼎盛时期的两倍。
对于这些被劫掠的汉人,后赵的态度极为冷酷。汉人被迫成了“人肉庄稼”,必须为后赵的百姓提供粮食、手工业产品,甚至连后赵的僧侣们修建寺庙时也可以随意征用这些汉人。而即便是后赵的高官,到了襄国,也没有法律的保护,随时可能遭到后赵本地人民的抢劫,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和女儿都无法得到保障。对比之下,只有那些归属于“乞活军”的汉人家属能在后赵社会中享有一些相对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建立在其武力基础上的。而汉人平民一旦被掳走进入襄国,家园被摧毁,妻子和女儿受到摧残,生活在恐惧之中,随时可能遭遇虐待和侮辱。汉人的愤怒积聚,仿佛随时会爆发,像火山一样一触即发。
不同于汉人,后赵对胡人则有不同的待遇。尤其是羯人,作为五胡之一,曾在五胡乱华中受尽侮辱,甚至在其他草原民族中都倍受轻视,但后赵却对这些胡人特别尊重,竭力将他们融入自己的“国人”之中。在后赵的眼里,汉人简直成了可以随意掠夺的对象,而胡人则成为了受到优待的特殊群体。由于后赵政权的残暴,汉人对它的仇恨可谓刻骨铭心,复仇的决心也在不断积聚。
与后赵不同,北魏的掠夺虽然同样令人发指,但与后赵不同的是,北魏对汉人进行的掠夺相对较少。北魏、前秦、前燕等政权的掠夺,主要集中在草原民族和东北民族。前燕的掠夺对象主要是高句丽等东北民族;而前秦虽然也有过抢夺上百万人的历史,但其抢夺的主要是鲜卑人,汉人的比例较少。北魏的掠夺最初主要集中在库莫奚、高车、丁令等民族,之后逐步扩展到匈奴人和慕容鲜卑人。北魏的骑兵掠夺能力非常强大,甚至连柔然汗国的建立者社仑都曾被其骑兵抓走,沦为奴隶。此外,北魏还曾将大量的高句丽人和辽东汉人抢走,甚至在与刘宋的战争中,也曾大规模掠夺了十多万的奴婢。
虽然北魏同样抢掠过大量的胡人,但它对汉人的抢夺相对较少,更多的胡人被迫为北魏提供劳动力和军力,成为骑兵、奴隶或炮灰。而有些被俘的汉人,像刘宋的将领毛修之,凭借个人才艺,竟然在北魏得到了提拔。他擅长烹饪南方菜肴,在俘虏中脱颖而出,最终被拓跋焘提拔为太官尚书,成为了国公。他这种通过才能逆袭的故事,在后赵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因此,尽管北魏在掠夺上并不逊色于后赵,但由于它对汉人的待遇相对较轻,而且还能够从俘虏中提拔有用人才,北魏在汉人心中的形象自然要比后赵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