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的主题围绕胶东地区的历史区划,特别是讨论清代的“发城社”,这是海阳县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
如今,海阳市内有一个名为“发城镇”的地方,可以很容易地帮助我们定位“发城社”的大致位置,因此我们在此就不再多做解释。接下来,我们将直接进入主题,详细探讨发城社所管理的各个村庄。
在清代,海阳县采用了“乡社”的组织体制,县下设有乡,由乡来领导社。在清末的数据中,整片县域中共划分出四个乡和四十五个社,平均每个社下辖约十八个村庄,总计达八百十五个村。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昔日的“乡”规模要明显大于现在的“乡镇”,而当时的“社”的规模则相对小一些。“发城社”与现在的“发城镇”之间也存在类似的规模对比。
根据《海阳县续志》的记载,清代的发城社隶属于林寺乡,共管辖该区域内的十五个村庄。而现今的“发城镇”在合并埠与乡之后,已下辖六十三个行政村。由此可见,“发城社”的规模远比“发城镇”要小。即便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城镇(乡镇尚未合并之前)相比,发城社也显得小得多,因为前者当时共辖有三十四个行政村。
那么,发城社具体管理哪些村庄呢?根据历史记录,它们分别为:发城集、崖下村、西菜园、东菜园、冢后、项家涝泊、姜家涝泊、龙庄沟、上山后、下山后、上都、下都、东房屋、西房屋、黄连夼。这十五个村构成了发城社的基本行政单位,反映了当时社的村落分布情况。
在查阅现今的地图后,可以发现西菜园、东菜园、项家涝泊、姜家涝泊和龙庄沟这五个村名未作更改。发城集则演变为发城村,该村也是现在的镇驻地。崖下村目前已并入西菜园村,冢后村则更名为“忠厚”村。上山后和下山后很可能对应于现在的姜家山后和王家山后,上都现为上上都,下都则被称作下上都,而东房屋和西房屋分别改为东坊坞和西坊坞。至于黄连夼,指的应是今天的黄龙夼(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发城镇辖区内同时存在黄龙夼和黄连夼,而清代海阳县志中提及有两个黄连夼,从地理位置判断,发城社的黄连夼应为如今的黄龙夼,而当前的黄连夼当时归属仓山社的管辖)。
上述所列区域大致位于如今的发城镇驻地周围,最远也不过七八里(按小路计算)。在这片区域内,发城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且还设有集市,因而理应成为该地区的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发城村最初被称作“废城”(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所载,东魏兴和年间该处曾设有观阳县的治所,后来观阳县被撤销,这座城池便变得荒废,所以得名“废城”),因此“发城社”曾被称作“废城社”。而在清康熙版的《莱阳县志》中(当时海阳大部分地区仍归于莱阳县),区划则标记为“林寺乡废城社”。随着清末时期废城村改称为发城村,“废城社”也随之更名为“发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