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 峻
曹九龄(1883.9—1958.7):字世久,民国时期宜宾商界的杰出人物,是川江轮运的奠基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一、童年孤苦
曹九龄于1883年9月诞生在宜宾市区一个贫困家庭。1895年3月,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年仅九岁的曹九龄和母亲杨夫人及哥哥昌龄相依为命。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悼念,曹九龄特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九龄”。父亲去世后,家中陷入困境,杨夫人靠做女工和为人洗衣,终日辛劳以维持生计,但家庭经济依然捉襟见肘。尽管生活艰辛,杨夫人始终保持坚韧的心态。记得有一年除夕夜,暴风雨肆虐,房东来索租,因无力支付,房东竟然拆了门瓦带走。母子三人只得躲在破旧的斗笠下避风雨。杨夫人常常在困境中流泪告诫两个儿子:“不要因为一时的困苦而气馁,要努力奋斗,坚韧不拔,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二、艰难谋生
生活的困顿让曹九龄在年幼时便早早尝尽了艰辛。无路可走时,他开始在宜宾城郊牵马为生,那时,骑马者需要支付租金给马主,自己仅靠马主的生活费勉强度日。十三岁时,曹九龄进入堂兄开的花纱店工作,但不到一年便因生意不景气而失业。此后,他到泸州、成都等地谋生,虽然四处碰壁,最终依然带着失望回到了家中。此时,母亲的病情加重,医药费已无力负担,家境愈加困窘。
他决定前往工场做苦力,靠吃苦耐劳的精神,终于被一位店主赏识,成了店铺的伙计,并很快升为主管。店主认为,尽管曹九龄性格急躁,但做事非常高效,且极具商业头脑,便开始带他四处跑货。两人往返于泸州、重庆、武汉、上海等地,成功开展了商贸业务。随着贸易的开展,他们发现川南土特产在外地市场大受欢迎,利润差距巨大。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地进行货物贩运,生意渐渐蒸蒸日上。
三、百炼成钢
在商海的历练中,曹九龄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刻理解了商机的运作与秘密。虽然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凭借着过人的思维能力、刻苦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格,他逐渐在商界站稳了脚跟。年仅18岁时,曹九龄便从一名普通店员,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曹九龄的品德和勤奋使他结交了许多商界朋友,其中,他与药商张君秀的友谊尤其深厚。张君秀长期往返于叙、渝、沪等地,并与当地的富商大贾关系密切,正是通过张君秀的介绍,曹九龄得以与这些商界名流建立联系,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
四、赈洪灾与结良缘
1905年,金江和泯江水灾造成了成千上万灾民无家可归。曹九龄不忍见民众饥寒交迫,积极捐款、施粥救助灾民,广受乡亲们赞誉。由于他的善行,亲朋们联合集资两百金,由他的兄长世珠创建了“宝兴店”,随之又创办了“同德药房”,业务稳步发展。
1906年秋,曹九龄通过朋友的牵线与长宁县城的罗姑娘结为夫妻。两人定居宜宾鲁家园,开始共同经营,携手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创业岁月。
五、开相馆与售西药
1907年2月,曹九龄在宜宾城区西街开设了一家照相馆,生意非常红火。几个月后,他开设了“同德药房”,并赚取了四百多金。1910年,在陈楚盟与袁文波的支持下,他在城区东街开设了宜宾首家西药铺“因利药房”。由于他经营诚实,西商毕禄氏同意他先提取药品出售,事后再付款。正当生意蒸蒸日上时,一艘从重庆来的货船在南溪县九龙滩遇险倾覆,所幸货物未受损。
六、崛起于民国初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即便远在西南的宜宾也传出了动乱的消息,许多富家人纷纷卖掉财产躲避动乱。曹九龄的母亲却保持冷静,劝告儿子们不要慌乱。滇军占领宜宾后,百姓并未受到骚扰,曹家事业因此更加繁荣,许多人都称杨太夫人眼光独到。曹九龄深感母亲的远见和智慧,对母亲充满敬意。
民国成立后,宜宾的商界竞争愈加激烈,曹九龄凭借自己出色的商业眼光迅速扩大了事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本。由于他起步低,发展却极为迅速,1928年,宜宾商会成立时,曹九龄被推选为会长。作为商界领袖,他擅长交际,并与许多文化界和商界的名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七、川江轮船航运鼻祖
当时的宜宾长江段,水路艰险,商旅往来艰难。曹九龄看到了这个商机,决定投资航运业。他购买了“元济”轮,开始了长江航运的艰难尝试。这一举动奠定了川江航运业的基础,曹九龄也因此被誉为“川江航运业的祖师爷”。随着航运业务的发展,曹九龄的公司逐渐壮大,成为川南地区重要的航运企业。
八、倾力支持政府抗战
在抗战期间,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政府决定通过长江运送重要的物资到重庆。曹九龄响应号召,提供了部分船只,支援抗战物资运输,赢得了政府官员的尊敬。然而,抗战末期,由于沉没事故和损失赔偿,公司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健康状况逐渐衰退,曹九龄仍然继续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建议,尽力支持抗战事业。
九、主动捐献企业
随着解放的临近,曹九龄决定将他所有的企业捐献给人民政府,其中包括合众轮船公司,这些企业后来改名为“川江宜宾轮船公司”。他和家人也捐赠了大量财产,支持地方的抗战和社会建设。曹九龄的这一行动,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十、慈善好人与好学典范
曹九龄乐于行善,尤其关心教育。他捐助了许多贫困学子的学费,并支持私立学校的办学。当得知私立外江中学(今叙州区二中)财困时,他慷慨捐款4万法币,帮助学校度过难关。他的这一善举,至今在宜宾流传。曹九龄不仅资助教育,还长期收藏古籍,并在抗战期间将大量珍贵书籍捐献给图书馆,供后代学习借阅。
十一、重视家庭教育的楷模
曹九龄深知没有文化的困苦,他因此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他和妻子罗姑娘培养了四个子女,所有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后来各个有所成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曹九龄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的成功,成为了时代的典范。
十二、深情绵邈忆先贤
虽然曹九龄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坚韧精神、爱国情怀、为民请命的事迹仍然激励着后人。他的家庭成就,尤其是对教育的重视与捐赠,也让他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传奇人生,展示了从贫困到成功的奋斗历程,成为一代商界巨子和爱国先贤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