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稍微丰富细节,改写这篇文章,每段的字数尽量保持接近原文。以下是改写版本:
---
德国这个国家真是非常特别,要么用哲学思辨来审视和挑战这个世界,要么就用战争的烈焰去狠狠地撕扯它。
不过德国人也有点呆萌的感觉,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始终只打出一套固定的战法——东面对俄国开战,西面则硬刚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靠着坚固的壕沟防线,虽被动却顽强抵抗,最终勉强顶住了德国的攻势。战后,德国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战争罪魁,原因很简单:他们输了这场战争。
这次失败给德国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十几年过去,普通民众唯一想明白的是——德军一战没打好,下次一定得拼命赢!于是,德国又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回,德国军队用有限的人力兵力打出了极限速度的“闪电战”,一波快速猛攻让周边邻国纷纷跪地求和。如果不是苏联军队血肉厚实顶住了这波致命猛击,并以巨大的牺牲反击到柏林,恐怕整个欧洲早就被德国强行整合成一个“统一体”了。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个关键问题:苏联开战时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后来又凭什么赢得战争?而德国的“闪电战”为什么在苏联战场上不起作用?
---
首先说一战时期,虽然当时欧洲列强也用上了飞机、坦克和大炮,但坦克的性能还很稚嫩,战术配合也非常不成熟。坦克看上去很厉害,但实际对战局的影响非常有限。
那个时候,战场更像是一场大规模的“塔防游戏”,西线的战争基本就是双方士兵各守壕沟,靠机枪和炮火互相射击。马克沁机枪的压制火力远比坦克和大炮实际有效得多。
德国在一战时还是非常传统的军队,对坦克基本无视,依旧依靠步兵和炮兵为主。可是到了二战,德国彻底升级了战术,创造出了“闪电战”的全新打法。
这套战术的核心,是先用飞机和大炮发起猛烈炮火轰炸,摧毁敌方防线的薄弱点,然后装甲部队迅速突破,像利剑一样直插敌人纵深腹地,阻止敌人组织第二波防御。随后机械化步兵和空降兵配合大规模迂回和穿插,将敌军分割包围,最后一举歼灭。
后来这套战术被我党军队本土化改造,轻步兵战斗力达到了巅峰,三大战役、抗美援朝、以及对印反击战中屡试不爽。
闪电战的精髓其实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关键在于快速集中火力偷袭敌人。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时,闪电战的效果其实不算特别理想。这并不是因为波兰军队强,而是波兰军队装备和机动能力实在太差,主力还是骑兵,坦克多是给步兵辅助的。
德波战争看起来像是刀剑和马匹对阵坦克的比赛。波兰军队开战后迅速溃败,短短四天内损失了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政府坚持了一个月,最终还是亡国了。
德国真正发挥闪电战优势的是对法国的进攻。
开战前,盟军在军队数量、坦克、飞机和重炮上都远超德国。法国的坦克虽然跑得慢些,但性能参数普遍优于德国。为防万一,法国还在东北边境建造了闻名遐迩的马奇诺防线,号称史上最坚固的防御工事。
然而,这道防线只能防住寂寞。德国集中7个装甲师,从阿登山脉出击,派出最杰出的装甲指挥官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充分发挥三号和四号坦克的高速机动,每天狂飙60英里,在法国色当地区撕开一道缺口。随后德国主力部队蜂拥而入,将英法大约40个师,40多万兵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
如果希特勒没有犹豫,让德军休整了两天,估计这40多万联军都被消灭了。
折服了波兰、法国及一众战斗力几乎为零的欧洲小国后,希特勒的心态爆棚,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苏德战争。
这次他派出了300万德军,配合近4000辆坦克,还有大量伪军,从长达1800公里的战线上突然袭击苏联。
当时苏联毫无准备,士兵素质参差,军事指挥人才稀缺,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德军初期如同砍瓜切菜,三个月内围困列宁格勒,甚至推进至莫斯科郊区。苏联的T-26坦克和老旧飞机几乎全军覆没。在希特勒眼里,征服苏联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这时候“闪电战”的系统缺陷也暴露出来。
德国在波兰和法国能迅速突破,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国土面积有限,补给线短,德军可以保持快速机动和后勤保障。
苏联地域广袤无边,德军百万大军分散在无垠的平原上,火力无法集中。补给线极度拉长,常常超过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弹药、燃料和食物难以及时送达前线。再加上西伯利亚的严寒冬季,德军战斗力大幅削弱,根本无法实现闪电战的速胜。
这就是苏联“大纵深”战略的威力。
---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苏联的“大纵深”吧。
首先是国土面积的纵深。
1939年,苏联国土面积超过2240万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德军巅峰时占领的约150万平方公里。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激战中,苏联后方核心区域依然安全,为持续的战争动员赢得了宝贵时间和空间。
其次是工业纵深。
苏联把绝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欧洲部分,但战事一发,迅速将大量工厂连夜转移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1941年底,已迁移到后方的工厂达1523家,90%以上属于国防工业。许多原本生产拖拉机的工厂火速转型成坦克生产线。
虽然苏联早在1938年就完成了工业化,产值占全球近18%,仅次于美国,但当时军工技术远不如德国,甚至还落后于小日本。因此苏联军工追求功能极致优化,比如著名的T-34中型坦克为了提升机动性,牺牲了部分装甲厚度,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周期。
三年间,苏联生产了6.5万辆各类T-34坦克,完全适应了大纵深拼消耗的战法,这也是苏联后期能够组织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关键。
最后,是人力资源。
战争爆发前,苏联人口约1亿9300万,战争期间共动员约4000万人参战,其中包括8万女兵。苏联伤亡人数超过2900万。相比之下,德国人口不到7000万,伤亡约500-550万,动员规模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苏联早在1935年就提出“大纵深”作战理论,主张在莫斯科以西300公里处构筑多层防线,用大量人力和土工筑防,极大延缓德军推进。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堪称经典,双方在废墟中死死缠斗,狭窄街巷变成血肉横飞的战场。苏联不仅从远东、乌拉尔、中亚、高加索调集各种族兵员,就连年轻姑娘和儿童也拿起武器参战。
德军与十几万红军在市区展开3个月巷战,几乎控制了80%的城市。但这3个月里,苏联完成全面动员,110万增援兵力从腹地赶来,迅速包围了斯大林格勒约27万德军。
围歼战持续了3个月,20多万德军弹尽粮绝,约14万人死于战斗和饥饿,剩余被俘送往西伯利亚劳改营,战后仅6000人幸存回国。
---
到了1942年夏秋,苏德战线逐渐陷入相持阶段。苏联的战时经济全面启动,后撤的1000多家工厂陆续复工,工业产值从1940年的28.4%飙升到70%,军工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再加上盟国源源不断的援助,苏军装备和兵力数量与德军相当。
为迎接接下来的攻势,苏联组建了以坦克军为主的大军团集群。
1942年至1943年底,苏军开始战略反攻。在德军防线薄弱地区,苏军兵力至少是德军的两倍。加上高密度的炮火支援,士兵伤亡率明显下降。比如莫斯科反攻期间,日伤亡率约1.8%,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降到1.2%,战争后期更低至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