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虽然地理上相近,但其历史上,尤其是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及德川时代的国家体制、政治制度,甚至经济和社会结构,与遥远的西欧封建社会有不少相似之处。长期以来,欧日两方对彼此的存在并不知情,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随着世界逐步走向整体化,才逐渐发现了两者的相似性。然而,这一发现并非由日本人自己做出。由于德川幕府实行长达两百年的锁国政策,任何私自出国的人都会被判死刑,因此日本人只能局限于本土,无法意识到自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相似之处。最早发现这一相似之处的,正是十九世纪中叶进入日本的西方使节们。
英国首任驻日公使欧卢柯库:日本是“东洋版封建制度”
1853年,美国的佩里舰队迫使日本打开国门,日本被迫“开国”,欧美一些国家的外交使节随之进入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外交官带着“西方视角”观察远东的日本,他们对比了东西方的历史,逐渐发现日本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
英国使节欧卢柯库的观察
在此之前,英国使节乔治·马戛尔尼于乾隆时期访问过中国,他在日记和游记中描述了中国的制度:“在中国,地方官员代表皇帝行使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他们就是皇帝的化身,是百姓的父母,执行皇帝的意志,而往往做得过头,因为过度执行没有惩罚,而违抗皇帝命令则会受到严惩。”马戛尔尼所见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欧卢柯库在十九世纪中叶访问日本时,得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酷似”。
为什么欧卢柯库认为欧日封建制度相似?
早在1784年,美国出版的小学地理教科书中,就曾提到日本,书中写道:“日本实行专制主义,天皇对臣下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然而,这里的天皇只是一个虚位的象征,并不掌握实际权力,书中的描述混淆了天皇和实际掌权的幕府将军的职能。甚至有些西方记载把织田信长误称为“皇帝”或“天皇”。可以看出,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对日本的了解仍然肤浅,许多描述不准确、不完整。与这些模糊的认识不同,欧卢柯库作为一个学识渊博且亲身经历过日本的观察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详细记录了幕末日本的社会生活、产业、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并对比了日本历史和现实的变化,形成了批判性思维。欧卢柯库认为,当时的日本社会制度与十二世纪的英格兰类似,因而将日本的幕藩体制称为“东洋版封建制度”。
揭开日本封建制度的面纱
在明治八年,福泽谕吉简要描绘了日本政体的变革过程:最初是国君亲政,随后权力转移至外戚或将军的幕府,或者又回归到大名的手中,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直至庆应年间。王室失去了实权,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福泽谕吉总结了日本的“文明史”进程:从平城、平安时期,受唐朝影响的君主集权制,到外戚专权,再到幕府的封建统治,最后过渡到近代的绝对主义王权制,或者说从封建政体转变为君主制。
日本如何“反封建”?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民通过对“万世一系的天皇制”的崇拜,逐渐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大名”割据思想,摆脱了对自己封建领地的认同,逐步转向对现代统一国家的认同。这一变化是日本能够顺利进行“废除封建”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