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辽阔大地上,生活着一群独特的群体,他们与斯拉夫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无论是外貌、文化氛围,还是生活习惯,都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俄罗斯影像。然而,他们并非外来移民,而是纯正的中国公民。在这些人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追溯到一个世纪前的风云变幻。那时的他们,虽源自俄罗斯,但因特殊的历史背景,最终选择了移居中国,逐渐融入这片土地,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大部分这一群体不仅能流利地说汉语,而且深信自己是中国人,完全认同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身份。
回到百年前,为何这些俄罗斯人会背井离乡,选择来到中国?他们来到中国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洗礼,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做出了哪些关键的选择?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经过艰苦的斗争,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并摧毁了沙俄封建势力的余孽,最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现今的历史课本中,十月革命常常被视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然而,革命爆发后,仍有不少旧沙俄贵族、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人士联合起来,与苏维埃政权发生了长达四年的激烈内战。为了区分阵营,苏维埃自称“红军”,而支持旧沙俄政权的部队则被称为“白军”。
经过几年的惨烈战斗,内战以红军的胜利告终,而那些曾支持白军的俄国民众则选择逃亡。根据后来的权威统计,1918至1921年间,共有约两百万白俄逃离俄罗斯,其中一些人最终选择了中国作为他们的新家。
从文化和民族的角度来看,俄罗斯与欧洲的联系更为紧密。按理说,这些人应该选择逃往欧洲,而不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中国。更何况,19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下,政治动荡,经济贫弱,社会动乱,显然不是理想的移民目的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白俄选择了中国呢?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到更早的历史。清朝末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沙俄与中国建立了相对密切的贸易关系。随着贸易的往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商人进入中国,而沙俄政府为了保护在华商人的利益,于1896年在中国设立了领事馆。与此同时,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社区。
1922年,时局变动,满清政权已被推翻,北洋政府的段祺瑞执政。这一年,苏俄的红军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面对红军的清算,俄国临时政府首脑季捷里赫斯将军下令将剩余的白军撤退至中俄边境,并让支持白军的民众自行撤离。之所以选择中俄边境,是因为红军早已将白军推向西伯利亚地区,防止他们得到来自东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因此撤退到东欧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早在1922年之前,已有许多俄罗斯人因内战而逃往中国,但规模远未达到1922年如此之大。随着白军将领博罗金带领的第一批白俄人进入中国,人数迅速增至近两万人,接着,更多的白俄陆续抵达哈尔滨及东北其他地区,总数最终突破20万。
面对如此规模的白俄移民,北洋政府被迫采取应对措施。因为其中不仅有普通民众,还有许多白军成员,这些都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段祺瑞政府在1912年底多次颁布政令,禁止新的白俄难民入境,并着手将已经入境的白俄驱逐出境。然而,由于当时北洋政府的组织能力有限,很多白俄最终并未被全部驱逐。
那些未能被遣送的白俄,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新疆、东北和上海。特别是在上海,白俄难民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生活后,几乎一贫如洗。随着苏联的成立,过去俄国驻上海的领事馆已无法继续提供帮助,许多白俄只能在上海的码头从事非法活动谋生。
蒋介石的崛起与上海的黑帮有着密切关系,但鲜为人知的是,白俄人在蒋介石的初期政治活动中也发挥了不小作用。例如,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由白俄组成的“白俄义勇队”协助蒋介石进行镇压,参与了对工人和革命者的大规模搜捕与屠杀。作为回报,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承认了这些白俄在上海的合法身份,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地位。许多在上海的白俄,由此稳定了自己的生活,并吸引了来自东北的白俄纷纷加入。
在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时,曾在上海的白俄也参与了抗战,帮助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比如莫洛契科夫斯基,他不仅在淞沪会战中奋勇杀敌,还在上海沦陷后为中国军统提供情报,甚至为保护机密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与此同时,生活在新疆和东北的白俄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早年,他们因为身份不合法,不得不通过非法手段谋生。然而,在新疆,面对白俄人数众多、具组织性的局面,地方军阀杨增新不得不请求苏联红军的帮助来镇压这些残余白军。苏联红军的强大实力使得这些白俄在不到一年内几乎被消灭殆尽。对于一些普通白俄民众,苏联红军则采取了宽容政策,允许他们自由生活。
而东北地区的白俄,尤其是在伪满洲国时期,成为了日本的帮凶。他们为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支持,并参与了许多罪行。1945年,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红军摧毁了在东北的日军,并将这些与日本狼狈为奸的白俄武装一并消灭。剩余的白俄战犯则被押回苏联接受审判,最终大多数都被枪决。
尽管许多白俄在历史的洪流中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为国家抗战立下赫赫战功,也有的与敌为伍,犯下滔天罪行。然而,战后,生活在中国的白俄逐渐与中国社会融合,部分人的后代已成为完全的中国公民。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他们终于被接纳为“归化族”,这一称谓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变为“俄罗斯族”,正式成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
如今,约有1.6万俄罗斯族人生活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在文化和语言上,这些俄罗斯族人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几乎所有人都能流利地使用汉语,只有极少数老一辈仍保留俄语习惯。
俄罗斯族人的宗教信仰多样,除了保留东正教信仰的少数人外,更多的人已放弃宗教信仰,或改信其他宗教。生活习惯上,他们与汉族人几乎无异,日常交流也完全没有隔阂。
如果某天你遇到一个长得像俄罗斯人的人,请记得,他或许并非外国人,而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中国人,和你我一样,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个国家。
对于这群100多年前选择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