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孙权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早年的他,意气风发,让曹操都忍不住感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见曹操对他是又欣赏又忌惮。但谁能想到,曾经这般厉害的孙权,到了晚年却完全变了个人,简直就是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甚至让司马懿都有了偷笑的机会。这前后的巨大反差,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孙权的一生到底经历了啥,为啥晚年活成了这般模样。
孙权接手江东的时候,才不过 18 岁。当时的局势那叫一个乱,内有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外有强敌环伺。可孙权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果敢和智慧,重用周瑜、鲁肃这些得力干将,稳定住了江东的局势。尤其是赤壁之战,他力排众议,坚定地和刘备联盟,在周瑜的指挥下,一把大火烧得曹操的百万大军丢盔弃甲,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一战,让孙权声名远扬,成为了天下人都不敢小觑的豪杰。
在之后的日子里,孙权也是稳扎稳打,先是巧妙地从刘备手中夺回了荆州,接着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让蜀汉元气大伤。此时的孙权,可谓是风光无限,他建立了吴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东吴在他的治理下,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那些年,孙权的决策总是那么明智,用人也是恰到好处,整个东吴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他就是人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明君主。
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孙权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或许是权力带来的膨胀,又或许是岁月消磨了他的意志,他开始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拿辽东太守公孙渊那事儿来说吧,公孙渊派人来向孙权称臣,孙权想都没想,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这时候,满朝文武大臣都站出来反对,丞相顾雍、老臣张昭更是苦口婆心地劝他,说公孙渊这人不靠谱,万一变卦了,东吴可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可孙权呢,根本不听,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错。结果呢,公孙渊还真就变卦了,把东吴派去的使者给斩了,还把人头送到了曹魏。孙权这才傻了眼,可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件事之后,孙权不但没有反思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多疑。他觉得大臣们都不可信,于是就任用了吕壹这个小人,让他当 “校事”,专门刺探大臣们的情报。吕壹这家伙,一朝得势,便作威作福,整天就想着怎么陷害别人,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大臣们对吕壹是敢怒不敢言,可孙权却对吕壹的话深信不疑,就连丞相顾雍、大将军陆逊这样的重臣,都被吕壹诬陷,遭受了不少委屈。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孙权小打小闹的昏招,那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可真是犯了大错,直接把东吴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立了三子孙和为太子,可同时呢,他又特别宠爱孙和的同母弟孙霸,对孙霸的宠爱甚至和太子没啥区别。这一下可就坏了事儿了,朝廷里的大臣们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一派拥护鲁王孙霸,两派之间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大臣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劝谏孙权,要他明确太子和鲁王的地位,避免祸乱。陆逊就多次上疏,言辞恳切地说太子是正统,应该有稳固的地位,鲁王是藩臣,待遇应该有所差别,这样才能上下安宁。可孙权呢,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对陆逊产生了怀疑。鲁王的党羽们一看有机可乘,就开始大肆诋毁太子和陆逊,孙权被这些谗言蒙蔽了双眼,竟然下令处死了太子太傅吾粲,还不断派人去责问陆逊,最后把陆逊给活活气死了。可怜陆逊,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让这场争斗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废了太子孙和,赐死了鲁王孙霸,还杀了一大批支持他们的大臣。然后,他立了年仅七岁的孙亮为太子。可他没想到,这样的决定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让东吴陷入了更深的内乱之中。孙权去世后,孙亮即位,可他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掌控局势。朝廷里的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你争我斗,互相残杀,东吴的国力也在这场内乱中逐渐衰弱。
再看看同时期的司马懿,那可真是老谋深算。他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当孙权在东吴搞得一团糟的时候,司马懿却在曹魏逐渐掌握了大权。他隐忍多年,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了曹爽集团,为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基础。孙权辛苦打拼建立起来的东吴,在他晚年的折腾下,已经是风雨飘摇。而司马懿呢,却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看着东吴的内乱,说不定他心里正偷着乐呢。
孙权的一生,就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早年的他,是那么的光芒万丈,让人敬仰;可晚年的他,却变得昏庸多疑,亲手毁掉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他的经历,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咱们从孙权的身上,也能学到不少东西。权力这东西,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就算曾经再英明,一旦被权力冲昏了头脑,也难免会犯错。而且啊,一个人的决策,真的会影响到很多人,尤其是像孙权这样的领导者,他的一个错误决定,可能就会让整个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好啦,今天关于孙权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希望大家能从孙权的人生中有所收获,如果觉得这故事还不错,就请动动你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吧,祝大家都能财源广进,生活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