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的历史才最终被选为正式的国歌。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夕,筹委会的第六组专门负责了关于国歌、国旗、国徽等的选定和设计工作。为了充分调动全国各地的智慧,中央政府发布了许多征集公告,号召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参与国歌的选拔。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征集意见后,最终《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激昂的革命精神,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成为了大家一致认为最符合国歌要求的歌曲。
不过,在这过程中,一些筹委会的成员提出,是否可以对《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某一句歌词进行修改。这个提议报告到周总理时,周总理立刻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并坚决主张保持原歌词的完整。那么,周总理为何坚持这一立场呢?究竟是哪一句歌词引发了争议?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作为抗日救国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创作的,歌词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开篇便充满了战斗的激情,歌曲内容也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决反抗侵略者的精神高度契合。这首歌诞生于1935年,当时的中国正身处内忧外患之中,蒋介石的内战不断,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许多热血青年加入抗日战线,傅作义将军在长城抗战中奋勇杀敌,张自忠将军在喜峰口挥刀抗击鬼子。中华民族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时,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以及华北的危机,祖国生死存亡之际,正如歌词中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那时,中华民族的处境确实达到了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而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这种危机进一步加深。直至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今,新中国的成立即将带来新的转机,但在政协筹委会的讨论中,有很多同志认为,既然中国共产党已经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即将迎来新生,国歌中提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似乎显得不合时宜,可能不再适合反映现在的中国。很多人认为这句歌词可以做一些修改。梁思成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者田汉等人也表示支持修改歌词。
然而,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的决议是保持歌词不变。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反对修改歌词的意见,他反复思索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深刻意识到中国近代史上每一次的屈辱和危机,几乎都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从那时起,中华民族便屡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每一次的屈辱,正是激发了民族自觉和反抗的决心。因此,周总理认为,保留这句歌词,让每一位唱起国歌的中国人都能意识到,中华民族曾经历过许多苦难,而现在的安全也是相对的,必须保持警惕。
周总理的这一观点迅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毛主席认为,不能忘记历史的痛苦,保留这句歌词,正是提醒每一位中国人,曾经的屈辱与危险应成为我们居安思危的警钟。于是,经过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的共同坚持,《义勇军进行曲》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代国歌,歌曲所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新的危机也随之而来,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周总理当初的预言很快就得到了验证。1950年,美帝国主义带领所谓的“联合国军”登陆朝鲜半岛,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公然侵犯中国领土。美军不仅无视中国的警告,甚至派遣第七舰队干涉中国内政,轰炸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东北作为新中国的工业重地,一旦受到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将遭到严重打击。为此,毛主席果断指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由彭德怀将军带领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最终,朝鲜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成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让那些心怀敌意的人不敢轻易动武。
然而,朝鲜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安全问题彻底解决了。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中国与苏联在领土问题上存在严重争议,甚至一度用核武器作为威胁。面对苏联百万军队集结在中苏边境,中国也作出了充分的准备,几百万解放军随时待命,确保不会轻易屈服于外部压力。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苏联不敢轻举妄动。
不仅如此,在中印边境、中越边境的冲突中,中国也多次面临严重的领土威胁。同时,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也让中国人民经历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许多人忍饥挨饿,毛主席亲自带头与人民一起度过艰难时光。
2002年的非典、2019年的新冠疫情,这些危机再次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成为现实。然而,中国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从根本上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类基础设施迅速建设起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抗击疫情的坚固堡垒。
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的危机中不断成长,并积累着走向伟大复兴的经验。正是这些经历,让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居安思危”的警觉性。经历过无数磨难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未来继续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如《义勇军进行曲》所唱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流传,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