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国内有一部热度极高的动画片,名为《那年那兔那些事》,其中有一集描绘了几只外国河马围绕在一起争斗,令人意外的是,河马们竟然都在说中文。这些河马原来是国防大学的毕业生,而与之对阵的另一群河马,毕业于石家庄步兵学院。由于一些不合,双方直接打了起来。
其实,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情节并非虚构,而是反映了非洲军人目前的真实情况。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许多非洲国家的军队依然存在编制不完善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在非洲有影响力的军事将领,十有八九都曾在中国石家庄的军校深造,甚至在非洲战场上,能讲石家庄方言几乎成了许多名将的“标配”。
即使到今天,非洲军人每年到中国接受训练,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如果有非洲军事人员没有通过中国的军事院校考试,而直接到非洲工作,往往也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
对于长期生活在石家庄的人来说,每年开学季,街头最常见的身影并非大学生,而是一群身材高大的非洲学员。他们不仅按时到学校报到,而且对这片校园充满向往。相比于欧洲和美国的军事学院,石家庄的陆军指挥学院和机械化步兵学院,在许多非洲人眼里,堪称是中国的“西点军校”。
实际上,非洲军人赴中国进修的计划,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持续了近35年。从1990年起,坦桑尼亚、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每年都会选派军人来华学习。如果你恰好搭上去往石家庄的列车,沿途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黑人面孔。
有位网友曾经这样评论过:“我第一次见到黑人是在石家庄,真的非常羡慕他们。因为在夜间,他们天生有夜战优势,根本不需要热成像仪,就能在黑暗中分辨出敌人。”
那么,从石家庄走出来的军人,在非洲究竟有多受欢迎呢?早年,主持人张昕宇曾在其节目《侣行》中采访过一位非洲将领,而这位将军正是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的毕业生。
虽然这所学院几年前并入了国防大学,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和机械化步兵学院依然是全国著名的军事院校。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从中国学成归来的非洲军人,已在各自国家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甚至有部分人进入政界,成功竞选为总统。而在这些派遣到中国的国家中,坦桑尼亚可谓是最为出色的一个。
坦桑尼亚早年的军队尚未成型,作战不仅缺乏战术支持,执行力也极为薄弱。不过,由于坦桑尼亚是中国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该国成为第一批派遣军事学员来华的国家之一。
1978年,乌干达突然对坦桑尼亚发动了进攻。当时乌干达总统阿明以残暴著称,他的军队极为勇猛,短短不到一个月,坦桑尼亚就失去了重要的卡盖拉地区。乌干达的军力与坦桑尼亚相比,差距悬殊,很多人认为卡盖拉地区难以收复。然而,恰在此时,一批从中国学成归来的坦桑尼亚军人回到祖国,其中一位提议实行“人民战争”战略。几天之内,坦桑尼亚的军队人数从几千人迅速扩展到六万人,并在这些学员的带领下,采用了游击战和夜战等战术,不仅成功击退了乌干达的侵略,还一路打到了乌干达首都。直到乌干达选举出新总统后,战斗才停下。
有趣的是,当时非洲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便是“卡扎F”,乌干达曾向他们求援,但却被坦桑尼亚军队凭借步坦协同作战的优势击败。上世纪70年代,坦桑尼亚的军队是非洲唯一一支能够进行步坦协同作战的部队。
在战斗胜利之后,坦桑尼亚军队纪律严明,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这场战争也被称为“非洲解放战争”。
坦桑尼亚之后又经历了与北苏丹的内战。当时,外界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战斗本身,而是远在中国的军事院校——国防大学和石家庄机械步兵学院。北苏丹的多数军官曾在国防大学学习,而南苏丹的军队几乎全是石家庄步兵学院的毕业生。最终,南苏丹凭借学成归来的军官和作战经验,赢得了这场战争。
可能正因为这场战争的亮眼表现,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几经整合,最终并入了国防大学。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场战争可以算作是中国军校校友之间的内斗。
时至今日,在石家庄军校深造过的非洲军人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他在军校的成绩十分突出,之后还在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深造。返回国内后,穆拉图与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曾因领土问题发生过冲突,得知双方都曾在中国留学后,双方很快达成停战协议。
有趣的是,穆拉图在1970年便开始在中国进修,当时国内还处于特殊时期,按照当时的标准,他的入学档案上居然标明了“地主”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