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统内幕》一书中,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沈醉曾声称,正是他与毛人凤联合挖坑、设局,把郑介民挤出了保密局。然而,回顾真正的潜伏者、原军统局行动处少将处长程一鸣的回忆录后,我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郑介民并非被迫离开保密局,而是在晋升为“国防部”常务次长后,按照规定不能再兼任保密局局长。就像历史上的海瑞一样,郑介民身为正直清廉之人,尽管并不图功名,却不得不辞去原职,离开了保密局。
程一鸣在其著作《军统特务组织的真相》中也明确提到,郑介民离开保密局后,依然是毛人凤的“上司”。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应当知道,保密局的全称是“国防部保密局”,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保密局实际上隶属于“国防部二厅”,而该二级单位的管理,直接由郑介民担任的常务次长所负责。由此可见,郑介民的离职,并非出于被挤压,而是职务变动的自然结果。
随着蒋介石败逃台湾,为了扶持蒋经国的上位,特务系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重组与调整。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同时新增了一个以郑介民为局长的“国安局”。在新体制下,所有来自情报局、宪兵司令部等单位的情报,都需要汇总到郑介民领导的“国安局”,再上报蒋经国,最终由蒋经国报告给蒋介石。这一系列的结构调整,突显了郑介民在整个情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沈醉与毛人凤争夺局长之位的过程中,沈醉毫无疑问地站在了毛人凤一方。因此,他在回忆中将郑介民描绘得极为负面。事实上,沈醉本是戴笠的亲信心腹,毛人凤与戴笠有着深厚的师徒关系,而郑介民则曾在复兴社特务处与戴笠发生过权力斗争,因此他与沈醉的关系并不融洽。尽管如此,沈醉在写作中往往没有顾及到郑介民的广泛影响力与价值,反而更倾向于贬低郑介民,以凸显毛人凤的能耐。
郑介民不仅是军统局的最后一任正局长,也是保密局和国安局的首任局长。在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心中,郑介民始终是他们更为信赖和依赖的人物。蒋经国与郑介民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有过深厚的交情,此外,郑介民在复兴社的能力与背景也让他在蒋氏父子眼中更具价值。而与毛人凤相比,郑介民显然更具实力与影响力。与此同时,郑介民在老蒋与小蒋心目中的地位,也常常被忽视和低估。
沈醉并非唯一一位能够揭露军统与保密局内幕的高级特务。与沈醉平级的程一鸣,甚至比他更高的文强,也都有相关的回忆录。文强,电视剧《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晋升中将的时间背景也清晰可见——他在九十二岁时,仍然饱含深情地回忆起与戴笠的深厚情谊。文强在回忆中提到:“戴笠对我一向有信任,也始终以礼相待。我从未为升官而请求过,却因此升得比他还要高。”这段话透露出他与戴笠之间无可替代的关系。
根据《文强口述自传》的记载,文强是在抗战胜利后,凭借自身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胡宗南与孙连仲的推荐,最终晋升为中将。1946年,蒋介石正式批准了这一晋升决定,时年文强39岁。文强回忆起他当时接手东北局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军统内部复杂的权力博弈及背后的人际关系。
在文强的回忆中,我们看到,尽管他与郑介民有着较深的关系,但他依然需要与毛人凤、唐纵打好关系以确保自己在局中稳定的位置。在程潜的支持下,文强决定前往湖南,程潜对文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程潜邀请他到湖南一同工作,并表示,如果文强希望继续从事文官或武官的工作,自己可以为他安排合适的职务。这种积极的支持和对文强能力的认可,显示了程潜对他极高的评价。
当时的军统局局长郑介民、毛人凤和唐纵,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背景和资源。文强在与他们告别时,郑介民的反应颇为特殊,尽管他对文强的离开表示不悦,但这种不悦背后,反而透出了郑介民对文强的重视和依赖。他以兄长的身份劝文强留下,并提出可以为他保留名义上的职务。相比之下,毛人凤对文强的离去显得不那么在意,甚至对文强的选择表现出一定的猜疑和敌意,这与郑介民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强最终选择了离开军统,虽然这一决定并未改变他被俘的命运,但他从未后悔过这一步:“我虽然成为战犯,但从未因军统的事被追究过,这证明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文强的选择展示了军统内部的巨大危险与不稳定,而他跳出这场权力的漩涡,虽然最终未能避免厄运,但在他看来,这一步是正确的。
通过文强与郑介民、毛人凤告别的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位军统高级领导的不同态度。郑介民始终表现得忠诚且关心部下,而毛人凤则更多展现了政治上的权谋与阴谋。对于文强来说,哪位领导更值得依赖,显而易见。郑介民虽然一生屡屡处于权力的阴影中,但他与毛人凤的较量,亦让我们看到了更为深刻的权力博弈和复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