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期间,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称周恩来总理曾主动伸手与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握手,但遭到杜勒斯的无视,杜勒斯甚至被形容以一副傲慢的姿态翻白眼,勉强握手后还拿出手帕擦拭手上的“污渍”。这个故事在国内外广为传播,一度成为外交史上的一段传奇,然而,经过进一步了解,事实并非如此。
李越然,周总理的翻译,当时一直陪伴在周恩来身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随周总理参加会议,在日内瓦的走廊和休息室中,曾多次与杜勒斯擦肩而过。每次遇见杜勒斯,他的脸色苍白,表情紧绷,眼神凶狠,走近时眼睛总是直视前方,像是面对一片荒野,毫不理会周围的人。而周总理则总是神态庄重,但不失温和,表现出自信和大度。关于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的传闻根本没有发生过。周总理那时是不会主动去与杜勒斯握手的。”李越然进一步补充道,杜勒斯每次与周总理擦肩而过时,都显得异常不自在,动作僵硬、机械,就像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令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此外,另一位参与日内瓦会议的代表王炳南也在回忆录中提到,在会议期间,他始终与周总理保持紧密联系,周总理的态度一贯审慎和谨慎,且从未打算主动与杜勒斯握手。毕竟,杜勒斯是一个坚决反共的强硬派,周总理完全没有动过这一念头。
那么,这个广为传播的“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传闻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这并非完全没有根源。在会议期间,英国代表团团长艾登曾试图充当调解人,询问周总理是否愿意与杜勒斯握手。周总理从大局出发,表示如果杜勒斯没有异议,自己是可以与他握手的。然而,当艾登去询问杜勒斯时,却遭遇了明确的拒绝——杜勒斯直接规定,任何美国代表团成员都不得与中国代表团握手。面对这种拒绝,周总理自然也不会再去主动与杜勒斯握手了。
这一情况可能就成了日后传闻的根源。从此,关于“周总理主动与杜勒斯握手,杜勒斯无视”的故事在各大媒体中广泛传播,甚至逐渐被夸大、变形。
事实上,美国合众社早在当时就曾报道过:“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从未与周恩来直接交谈,六天的会议中,杜勒斯有意避开与周恩来任何接触,包括拒绝与他握手,也不通过任何形式与他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杜勒斯对中国代表的强硬态度,导致了他对与周恩来任何形式的接触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显然没有必要主动去与杜勒斯握手。
中国历来强调平等相待,讲究礼尚往来。当对方表现出如此明显的傲慢和敌意时,周总理显然不愿以卑躬屈膝的姿态去讨好对方。正如现代流行的说法:“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周总理后来还专门给中国代表团定下了规矩:第一,不主动与美国代表握手;第二,如果对方主动提出握手,我们也不拒绝,始终保持礼貌。对比两位领导人的做法,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正因为如此,“周总理主动与杜勒斯握手被拒”这一事件其实并未发生过。可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放大冲突与对抗的细节,使得这一虚构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即使在多年后,许多人依然认为这段“历史”属实,连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例如,在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国时,他显然还记得这个传闻。当他一到北京,就主动走向周总理伸出手,希望借此表达当年美国人的歉意。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回应,也展示了美国对中国外交态度的某种转变。
(参考资料:《周恩来外交风云》《红墙大事: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