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孕育千年窑火
创始人
2025-11-22 00:31:17
0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能不能只讲故事不谈我个人?”“能不能不聊治村遇到的困难?”

曾志华这位精神头十足,即将年满五十却仍似“大小伙子”的当家人,先前一讲起话来就“刹不住车”,讲到这里却短暂地停顿了。这罕见的沉默,反而引起了记者更大的好奇。

“不如我们聊聊溪头村的未来。”曾志华话锋一转,眼里闪着光:“我们村还要一起去干很多事情。”

“两山”理念孕育山乡新蝶变

站在世界舞台讲中国乡村故事

2024年11月,哥伦比亚的领奖台上,经历了二十多小时飞行颠簸的曾志华腰板挺得笔直。

当“溪头村”的名字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员口中念出时,这位来自浙江省丽水龙泉市溪头村的当家人,困倦一扫而光,心底涌起的是一股从家乡群山深处带来的底气。

曾志华上台领取“最佳旅游乡村”奖项(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份底气,源于他身后那片全球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近现代核心传承地,也源于过去十几年间,他与全村人一起,将那个曾因污染和凋敝而被遗忘的角落,一寸寸擦拭、一天天打磨,直至其光彩照人的奋斗。

这个藏于浙西南群山的小村落,竟先后孕育了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有龙泉青瓷这张闻名世界的金名片,”曾志华说,“我们当然可以昂首挺胸地和全世界讲我们中国的乡村故事!”

抬头是蓝天白云,环顾是绵延的绿水青山,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这里曾是被遗忘的角落?眼前的光景,是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曾志华在心底做了很久的梦。然而,这份“昂首挺胸”并非与生俱来。

时光倒流回二十多年前,当时溪头村的面貌令人心酸:作为村里支撑产业的瓷土厂污水直排,河水翻涌着刺眼的白沫;生活垃圾堆积如山,村民只等每年的汛期将垃圾在河道“一冲了之”;村民在房前屋后圈养鸡鸭,村里蚊虫肆虐。

山上的树木也被砍伐殆尽,只留下光秃秃的伤痕,村庄在暮气中喘息,年轻人纷纷逃离。随着现代制窑工艺抢占市场,村里的传统制瓷匠人们也陆续出走,龙泉青瓷的千年窑火,在溪头村逐渐黯淡。

2008年,在外经商闯荡的曾志华回村参选并当选村委会主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曾志华上任伊始就从环境整治入手开展工作。他坚信,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村庄才有未来发展的可能。

溪头村喊出的口号简单却铿锵:“不砍一棵树,不吐一口痰!”露天旱厕改造、垃圾治理等基础工程让村貌初显改善。

环境整治前的溪头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环境整治后的溪头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但推进到旧房改造和违建拆除工作时,曾志华阻力陡增。当时,全村278户人家,牵涉到拆迁160户,拆迁面积近4万平方米。村民担忧利益受损,质疑信息不透明,沟通冲突频发。“吵架”成了那段时期的常态。

曾志华的破局之道是“阳光”与“带头”:所有政策、信息全部公示;村干部、党员率先拆自家违建房,接着拆亲戚家的;村党总支副书记上前揭下自家亲戚违建房“第一片瓦”。

“我们‘吵架’时确实没什么好话”,曾志华笑称村干部们在当时咽下了“全村的委屈”。村民们“骂”的是生活的苦,但他们心里也门清,曾志华在和他们“争”村庄的未来。

曾志华在村民家中做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吵”得多了,道理反而越辩越明。“每次‘吵架’都不能输,‘吵’完了我又会诚恳地道歉。”曾志华通常上午刚做完工作,中午就被村民留在家中吃饭。“双方都得互相给个台阶下嘛。”曾志华害羞地说。

这个台阶,是乡村治理里微妙的智慧,是坚硬原则之下必要的柔软。

紧接着,曾志华带领村民做出艰难却坚定的抉择:对村支柱产业瓷土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搬迁。“一切都要为生态让路!”要让村庄重现“活水”,河道里灵动的锦鲤鱼就成了生态健康的标尺。

然而,当时的河道不仅污染严重,且因缺乏巨石结构,每年汛期鱼虾都被冲走。村民捞鱼、捕鱼、电鱼也加剧了生态恶化。村里为此运来一千多车石头投入河道——这是为鱼筑的“窝”。

村干部们先是立规矩禁渔,再别出心裁地引领一股溪头村新风尚:谁家有喜事,就往河里放鱼来庆祝!曾志华讲到此处,忍不住开怀大笑。村干部们的“计策”一眼就能被识破,村民们却心甘情愿地被“拿捏”,“小心机”成效卓著。

清澈回归的河道里锦鲤成群,它们追着人声游动,一个不小的面团抛下,瞬间就能被抢食一空。溪头村最早出圈的“网红”打卡点,就源于这群灵动的生命,小小锦鲤演变为“全村的希望”。河道生态的复苏,也为后续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清澈回归的河道里锦鲤成群(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旁观者到全民参与

绿水青山孕育千年窑火

“环境改善后,打造一个高品质的文化公园被提上日程。”曾志华回忆,如今绿树成荫、设计精巧的“八棵树”公园,其诞生过程却是村民用双手“捡”出来的奇迹。“村里的妇女们自发去溪边捡石头,反复挑选和清洗。”

建设过程异常艰苦,曾志华坦言自己也曾因疲惫而短暂停顿。“但等我回到工地,发现工程根本没停,全村上下不用动员,干得热火朝天。”这一幕让他至今动容。

“八棵树”公园的建成,让曾志华真切触摸到了溪头村蕴藏的巨大潜力与空前凝聚力,也让他在日后一直把“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一群人干不过一村人”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夜幕下的溪头村“八棵树公园”(央广网发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自此,村民自发捐工、捐物、捐钱,甚至捐出家门口的树成了常态。”曾志华说,参与建设的村民,也成了“八棵树公园”最坚定的守护者。这份“主人翁”精神,成为日后溪头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深深触动了曾志华。复兴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让窑火在故乡重燃,成为他心中的执念。而实现这一梦想,就需要召回那些曾经出走、如今已纷纷成为大师级工匠的龙泉青瓷非遗技艺传承人。

“龙泉青瓷的秘密就在于这一口口‘龙窑’上。”土生土长的溪头村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永德道出核心。这依山而卧、形似游龙的龙泉青瓷窑在溪头村就有九座,其中有7座被列为浙江省级保护单位,曾承载着溪头村70%人家的生计。

溪头村内一处传统龙泉青瓷窑(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小时候,陈永德经常一个人偷偷跑到碗厂,看老师傅们手工雕刻运笔如飞,勾线描花如行云流水。少年陈永德看在眼里,一颗心早已被青瓷收入囊中。

17岁时,陈永德终于叩开仿古瓷学习之门。夏天窑温太高,拖鞋会融化粘在地上,头发烘烤得卷曲,手套能被烧焦,陈永德和伙伴们只能轮流憋气冲入窑室,在令人窒息的灼热中抢出匣钵。

窑室内摆满了匣钵(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龙窑柴烧是最传统龙泉青瓷烧制的技艺,热气在漫长的窑室内游走,受热均匀,酝酿着有无限种可能的化学反应。“‘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一件作品都是龙窑馈赠的孤品。陈永德眼里闪着光。

然而,现代电气窑的兴起带来了高效与稳定,虽“千瓷一面”却迅速占据市场。“溪头村的传统手艺匠人们开始转型做现代瓷或另谋出路”,陈永德的眼光黯淡下来。1999年,溪头村的最后一窑“龙窑”火黯然熄灭。

高效稳定的现代电气窑(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千年窑火重燃

当大师的坚守遇上金融“伯乐”

因此,陈永德的创业初期也异常艰辛。2000年,他带着溪头村优质的瓷土资源(现供应龙泉60%以上制瓷原料),在龙泉城乡接合部找到简易厂房艰难起步。陈永德对于传统龙窑烧制的坚守,为他引来了“伯乐”——中国农业银行龙泉支行客户经理戴金根。

戴金根是陈永德作品的狂热收藏者,家中藏有十几件,尤其被陈永德一件“佛手洗”的生动刻画所震撼。

陈永德雕刻的“佛手洗”(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2012年他主动寻访,来到陈永德当时简陋的厂房里,“作品如其人,很正很大气。”戴金根初见腼腆的陈大师,印象极佳。瓷器成为他们破冰的媒介,交流技艺,畅谈未来,感情也在品瓷中日益深厚。

陈永德(右)与戴金根(左)在一起品瓷交流(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当陈永德在畅谈发展蓝图时,谈到自己遇到了资金瓶颈,拥有十多年信贷经验的戴金根立即行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就要千方百计匹配产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成功为陈永德提供了融资服务,顺利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2017年,溪头村越来越多像陈永德这样的青瓷大师在外站稳脚跟,声名远扬,溪头村复兴传统龙窑烧制的时机也逐渐成熟。“不灭窑火”品牌应运而生,陈永德成为其中核心力量。

开窑当日,溪头村上空重现了久违的袅袅窑烟,戴金根也在翘首的人群中,他最为迷恋的是开窑前的神秘感和开窑后“万彩”的惊喜,相比于电气窑烧出的浑浊颜色,传统柴火烧制的青瓷颜色如泼墨般均匀且有层次。很多游客现场直接购买未开封的匣钵,享受现场开“盲盒”的快感,许多精品被当场抢购、竞拍。

“一天里就来了一万多人,很多车只能停在七八公里外,村口小超市被一扫而空,卖烧饼的一天能挣八九千元!”回忆起当时的盛况,曾志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看着村里“不灭窑火”的活动一年比一年红火,曾志华感触最深的是,“它把‘人气’变成了‘财气’”。如今,每年二十多场活动早已超越了开窑本身,成为融合祈福、开窑“盲盒”、龙窑宴等体验的文旅品牌。

他深知,核心是要把游客留下来。“我们做的,就是让游客从‘白天看窑火’变成‘夜晚住下来’,”曾志华说,“乡亲们开起民宿,注重体验价值,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这说明我们的路走对了。”

“不灭窑火”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后,“不灭窑火”持续火爆,在获评“浙江省级示范文旅IP”后带动了一批青瓷手工作坊兴起,但作坊小、产业化难、融资贵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农行丽水龙泉支行针对青瓷大师等乡村传统技艺工匠群体,创新推出了“专业大师贷”。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0余家参与项目的工坊发放信贷资金超2000万元。

溪头村人眼里容不得沙子,骨子里流淌着精益求精的血液。“青瓷大师们在龙窑前总是带着极致匠心,将不符合标准的青瓷烧了又摔,摔了又烧。”曾志华回忆道。

他将这份精神融入旅游体验:让游客亲手摔碎那些虽有瑕疵,但也能卖出高价的瓷器。这一摔,摔出的是溪头村对品质的苛求、对诚信的坚守、对营造最佳口碑的决心。

摔碎的瑕疵品并未被抛弃,“我们发起“寻瓷计划”,村民踊跃捐献出万余件未达标的瓷器。”曾志华指着这些带着“缺陷”的青瓷碎片,它们被巧妙地镶嵌进村道边墙、点缀于民宿庭院,化作独特的艺术景观,诉说着另一种形式的“完美”。

青瓷碎片化作村中独特景观(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化自信铸就乡村之魂

“为什么不愿谈困难,因为我无怨无悔,对村民们也只有感谢。”

曾志华同时道出了溪头村成功的核心密码——全民参与。村庄建设过程中,包括规划项目落地时不断征求村民意见,做一件事就邀请村民座谈。

“村民从双手插兜旁边看的人,变成撸起袖子一起干的人。”曾志华说,“所以我也不想谈自己个人,这是我们全村人的故事。”

如今的溪头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2%,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产业多元兴旺。村庄有近400个床位的特色民宿27家,还有各种蓬勃的青瓷工坊与文旅体验。

在这里,村民是真正的主人翁,上海游客在此落户,浙江大学学生前来创业,更有“新村民”一待就是七八年。

返乡青年吴晓雪回到溪头村后创办了自己的野生红茶品牌,年利润50万元。坐在自家干净整洁的宅院里,吴晓雪告诉记者,她计划把这里升级为一间农家乐民宿。

“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最‘溪头’的东西?”曾志华说,“只要我们一直对自然保持尊重,深挖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坚持乡村的整体社区打造,溪头村就能一直走下去。”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西两名领导干部被查!最新通报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敦满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1月21日,据广西纪检监察网消息,广西投...
特朗普沉默多天后,美国开始支持... 文/三玄 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宣称“台湾有事”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引发轩然大波之后,美国总统特朗...
原创 匈... 匈奴,自从战国末期起便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长期敌人,给汉朝带来了不少威胁。 长城的修建正是为了防止匈...
绿水青山孕育千年窑火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
吕文扬绘画大师名作流传耀丹青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的璀璨星河中,吕文扬大师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人文情怀,留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
内斗不止,分红530亿:科兴生... 【文/王力 编辑/周远方】 曾在新冠疫情期间凭借疫苗一年狂赚600亿元人民币的科兴生物,如今正面临...
歌手孙悦因家人去世,取消演出,... 11月20日晚,曾因演唱《祝你平安》等经典歌曲被大众熟知的歌手孙悦,在微博上发文表示:“家翁猝然离逝...
股票行情快报:明牌珠宝(002...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11月21日收盘,明牌珠宝(002574)报收于5.88元,下跌1.34...
吕文扬绘画大师艺贯中西成一家 在中国画坛百花齐放的画卷中,吕文扬大师以“艺贯中西”的独特风骨,勾勒出跨越时空的艺术新境。他深耕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