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6年年末,已经被罢免相位一年多的吕不韦,此时身处河南,忽然收到一封来自秦王嬴政的信。吕不韦握着信纸,久久迟迟不敢拆开,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恐惧。他清楚,这封信将彻底决定他的命运——或许会重新启用他,让他重返咸阳权倾朝野;又或者,他的处境将比现在更加凄惨,甚至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尽管如此,他知道自己不能回避,最终还是颤抖着手将信拆开。
信的内容极为简短,仅仅三十个字:“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简简单单的几句字,却让吕不韦浑身冷汗直冒,他最担心的事情最终成真——他曾经建立的辉煌功绩在秦王手中被彻底抹杀。信中含蓄否认了他的功劳,表明他不配享有十万户的封邑,不配做秦王的“仲父”,这无疑是一记重击。
其实,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不容小觑。虽然他已被罢免相位,但没有他的助力,就不会有嬴政这样伟大的秦王。回溯历史,当初嬴政的祖父秦孝文王嬴柱担任太子时,嬴政的父亲嬴异人只是一个被冷落的边缘人物。因为嬴柱有许多儿子,而嬴异人是小妾所生,地位低微,甚至早早被派往赵国当质子,远离秦国政治核心,成为最不可能继承王位的人。
然而,嬴异人的命运因为吕不韦的介入而改变。赵国商人吕不韦看中了嬴异人的潜力,倾尽全力为他筹划未来。吕不韦不仅资助嬴异人在赵国结交豪门贵族,还亲自奔走秦国,说服嬴异人的母亲华阳夫人联手嬴柱,将嬴异人立为嫡子。嬴柱最终被说服,任命嬴异人为继承人,并委托吕不韦教育嬴异人。在吕不韦的精心运作下,嬴异人脱颖而出,成为秦国的王储,还赢得了诸侯国的良好声誉。
更重要的是,嬴异人娶了吕不韦献上的小妾赵姬,两人之后生下了嬴政。有了吕不韦的庇护和谋划,嬴异人的命运彻底扭转。嬴柱即位后不久病逝,嬴异人继承王位,史称秦庄襄王。吕不韦因功被封为文信侯,封地河南洛阳,享有十万户人家,成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巅峰。
不过,吕不韦最辉煌的时期并非在秦庄襄王时期,而是在嬴政继位之后。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兼任相国,借助嬴政年幼的优势,掌握了朝政大权。那时,吕不韦对嬴政极为轻视,毕竟嬴政尚幼,他从小看护嬴政成长,因此行为越发肆无忌惮,甚至与守寡的赵姬偷情。这段丑闻在秦国王室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但因嬴政年幼且权力受限,无人敢公开反对。
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吕不韦意识到这个少年国君并非易于掌控,于是开始收敛锋芒,不再与赵姬纠缠。他甚至将嫪毐献给赵姬,试图借此摆脱她的纠缠。然而,赵姬与嫪毐的关系迅速发展,嫪毐不仅被封为长信侯,还在雍县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自称秦王家父,家中奴仆数千,门客过千,成了当地一方霸主。赵姬对嫪毐极尽纵容,母子俩享尽荣宠,而嬴政对此极为不满。
嬴政亲政后,果断清除嫪毐势力,将其处死,夷灭三族,赵姬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嫪毐的门客全数流放蜀地。这场风波牵扯到吕不韦,嬴政原本意欲处死吕不韦,但鉴于吕不韦为先王立下大功,没有他就无秦庄襄王及嬴政,且众多宾客为他说话,嬴政权衡利弊后决定宽恕,免去其相国职务,将他流放至河南封地。
本以为吕不韦能在河南安心度过晚年,然而他在秦国与列国间的巨大声望使他成了众多诸侯宾客纷至沓来的焦点。各国宾客纷纷造访河南,使嬴政心生警惕。毕竟,这些宾客多为多方势力的代表,一人不受重用可能随时转投他国,为此引发政治风波。嬴政担忧吕不韦利用这些宾客图谋不轨,或在秦国制造混乱,或在他国重掌权柄,皆非所愿。
于是,公元前236年年末,嬴政写下这封仅三十字的信,彻底否定吕不韦的功绩,并命其与家人迁往偏远的蜀地。表面上看似单纯的流放,吕不韦心知肚明,秦王已彻底容不下他。嫪毐事件后,嬴政已对吕不韦心存警惕,尽管当时尚未将其彻底清除,但这封信昭示了更严厉的打压。
吕不韦心头愈发沉重,他明白自己正被一步步逼入死角。若被动等候,结局恐怕将如嫪毐般,身死族灭。若主动赴死,或许还能保全家人一线生机。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挣扎,公元前235年年初,吕不韦选择饮鸩自尽,死后家人暗中为他安葬。
嬴政得知消息,松了一口气。他虽未牵连吕不韦家属和宾客,但严令禁止任何人为吕不韦哭丧,凡参加者即驱逐出境,严厉警告朝中大臣:“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至此,吕不韦被彻底排除权力中心。此后,嬴政全面亲政,正式开启了他霸业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