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想要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
创始人
2025-09-16 13:32:23
0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动动手指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我们将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了解最新资讯,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李鸿章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如此,他却未能在历史上留下值得赞美的名字,反而因一系列的妥协和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被后世唾骂。许多人称他为“懦夫”或“卖国贼”,指责他过于贪生怕死,屡屡选择与外敌妥协。然而,仔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李鸿章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他曾经说过一句前瞻性的话:“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可惜的是,在那个时局动荡、国家综合实力薄弱的时代,他的警告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最初,李鸿章对日本的态度十分温和,甚至带有一丝同情。19世纪中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启了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身为中国邻国的日本,也面临着类似的命运。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带领舰队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使得日本被迫沦为西方列强的“战略物资补给站”。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对日本的处境产生了同情,因为两国都遭遇了外来压力,而且都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彼此的命运似乎相互交织。

李鸿章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应该更加亲近。他提出可以通过给予日本一些小恩小惠来拉拢对方,认为这种做法对清朝来说是一种最简便和最妥帖的政策。他甚至觉得,若能与日本建立良好关系,将为清政府带来长久的安稳,避免未来可能的麻烦。相反,如果不与日本搞好关系,甚至得罪他们,后果将会十分严重。李鸿章的这一想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并不算完全错误。那时,日本并没有表现出威胁中国的迹象,李鸿章也没有看到日本潜藏的野心。因此,他希望通过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特别是西方列强。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日本的潜在威胁,而李鸿章的主张也获得了广泛支持。清政府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日渐频繁,不仅派遣使臣交流,还常常探讨通商等事宜。在这一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成为双方少有的“蜜月期”。然而,世事难料,任何关系都可能因为利益的变化而发生裂痕。很快,双方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

1871年12月,琉球一艘船只在归国途中遇到风暴,漂流至台湾岛附近。琉球船员试图上岸,却遭到了当地土著的激烈抵抗,冲突很快升级,导致54名琉球船员被杀。尽管清政府及时介入,保护了剩余的琉球人并将他们安全送回,但这一事件仍然激怒了日本。事实上,琉球自古以来是清朝的藩属国,因此日本无权干涉其中。然而,日本却声称琉球为其“属邦”,并将此事扩大化,转变为中日之间的冲突。随即,日本派遣了3000名士兵发动了“台湾生番探险队”行动,试图强行占领台湾。

清政府在事件初期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直到日本军队已占领台湾,清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日本的军事进攻未能完全得逞,清朝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然而,在此过程中,李鸿章意识到日本的野心,并开始转变了对日本的态度,从之前的“联日”转为防范日本的“防日”策略。为了有效防御日本及其他外来威胁,李鸿章提出加强海防建设的计划,并成功推动了清政府在1875年批准建立南洋、北洋两支水师。这两支近代化的舰队为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奠定了基础。

尽管李鸿章认识到日本的潜在威胁,但他依旧低估了日本的实力,认为一个“弹丸之地”并不足以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李鸿章当时曾信心十足地表示:“即使兴兵,又何畏此小国?”他认为日本在面临西方列强的挑战时,不会成为中国的真正对手。然而,历史证明,他的判断存在严重偏差。清政府的疏忽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实力,使得李鸿章的预判逐渐暴露出严重的错误。

日本的“明治维新”给李鸿章带来了极大的震动。19世纪末,日本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军事、经济和文化发展迅猛。而在与中国的互动中,日本的立场逐渐发生变化,原本相对友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具有侵略性。李鸿章在1879年得知日本单方面宣布琉球为其“藩属国”时,深感震惊和背叛。此前他曾积极主张与日本合作,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日本的背信弃义。李鸿章愤怒地指责日本“贪利弃信,诈伪无耻”。

此时,李鸿章也开始意识到,日本的扩张野心已经不容忽视。他继续主张防日、制日,以确保中国的安全。然而,李鸿章所能做的,往往受到清政府内外种种因素的制约,改革和战争的力量始终无法充分发挥。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才深刻体会到自己的预警和努力未能阻止灾难的到来。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李鸿章深刻反思,并为自己与国家的无力感到痛心。他曾努力通过外交手段进行调解,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日本并未给出任何妥协的姿态。李鸿章不得不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这标志着中国彻底丧失了台湾等领土的主权,成为民族屈辱的象征。

从一开始的“联日”,到中期的“防日”,再到最后的“制日”,李鸿章的态度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逐渐意识到日本这一新兴势力的崛起,并认识到国力不足、外患重重的痛苦现实。尽管李鸿章在最后的岁月中倍感无力,但他的警示却引发了后人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如今,要实现李鸿章的告诫并非易事。在国际复杂的局势中,中国需要通过自身的强大,避免被他国所侵犯。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让他国心生敬畏,真正做到“永绝后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西两名领导干部被查!最新通报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敦满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1月21日,据广西纪检监察网消息,广西投...
特朗普沉默多天后,美国开始支持... 文/三玄 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宣称“台湾有事”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引发轩然大波之后,美国总统特朗...
原创 匈... 匈奴,自从战国末期起便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长期敌人,给汉朝带来了不少威胁。 长城的修建正是为了防止匈...
绿水青山孕育千年窑火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
吕文扬绘画大师名作流传耀丹青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的璀璨星河中,吕文扬大师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人文情怀,留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
内斗不止,分红530亿:科兴生... 【文/王力 编辑/周远方】 曾在新冠疫情期间凭借疫苗一年狂赚600亿元人民币的科兴生物,如今正面临...
歌手孙悦因家人去世,取消演出,... 11月20日晚,曾因演唱《祝你平安》等经典歌曲被大众熟知的歌手孙悦,在微博上发文表示:“家翁猝然离逝...
股票行情快报:明牌珠宝(002...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11月21日收盘,明牌珠宝(002574)报收于5.88元,下跌1.34...
吕文扬绘画大师艺贯中西成一家 在中国画坛百花齐放的画卷中,吕文扬大师以“艺贯中西”的独特风骨,勾勒出跨越时空的艺术新境。他深耕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