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3年,汉匈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间,汉朝不仅成功夺取了北部边境的河套地区,还对匈奴单于及其右贤王的实力造成了沉重打击。经过长达十年的激烈战斗,大汉王朝终于摆脱了被动防御的局面,转而展开全面的主动进攻。从此,匈奴庞大的统治版图开始迅速缩小。自冒顿单于时代建立的广阔势力范围,也被汉军一步步压缩。紧邻汉朝边境的漠南地区,匈奴在失去河套后,仅剩下河西走廊这一关键战略地带。
公元前121年3月,汉武帝下达命令,决定对匈奴漠南地区最后的核心据点——河西走廊发动进攻。那一年,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多名精锐骑兵,开始了这次新的征战。河西走廊隶属于匈奴右贤王的统辖,辖区内由浑邪王和休屠王分别掌控。浑邪王以酒泉为中心,休屠王则以武威为据点。此外,还有一些小匈奴王协助防守这一地区。
同年春季,霍去病从陇西出发,沿途一路向西推进,首战击溃了匈奴五位诸王。随后,他继续挺进,翻越焉支山脉,在皋兰山附近与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主力军队遭遇。此战中,匈奴折兰王与卢侯王双双阵亡,浑邪王仓皇逃遁,其子以及相国和都尉被汉军俘虏,汉军斩首匈奴士兵近九千人。霍去病凭借这场惊险奇袭,还成功缴获了休屠部的祭祀圣物——祭天金人。第一次河西战役胜利不久,汉武帝便下令发起第二次河西战役。
到了公元前121年夏季,汉军分两路再度出击。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兵从北地出发,目标直指河西走廊。同时,卫尉张骞与郎中令李广从汉境东部的右北平进军,袭击左贤王的领地。为避免被匈奴察觉,霍去病采取了大规模包抄战术,绕行距离远达首次出征河西的三倍,奇袭敌军。可惜公孙敖在行军途中与霍去病失去了联系。霍去病带领精锐骑兵翻越黄河,穿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再渡弱水,绕道酒泉附近,累计行军超过两千里,成功突袭匈奴。在祁连山一带,霍去病生擒单桓王和酋涂王,俘获匈奴小王七十余人,匈奴丞相与都尉率领两千五百人归降,斩杀敌军三万余人,获得大捷。
东部战线上,李广和张骞率军出塞,采取纵深行军策略。李广以四千骑兵为先锋,张骞率领一万余骑兵紧随其后。李广的部队在前进途中遭遇匈奴左贤王四万大军包围,四千骑兵陷入重围。面对密布的敌骑,士兵惊慌失措,军心动摇。为稳住军队,李广调遣数十骑兵由其子李敢指挥,冲击匈奴包围圈。李敢带领骑兵左冲右突,成功安定军心。李广命令部队就地结阵,组成坚固的圆形战阵,同时组织预备队利用强弩伺机射杀试图突破防线的匈奴将领。李广用一把特制的大黄色强弓射杀数名匈奴将军。天黑时,敌军暂停进攻。翌日,双方激战持续,汉军伤亡严重。关键时刻,张骞率主力骑兵赶到,匈奴左贤王被迫撤退。战后,汉武帝秉持有功必奖、有过必罚的原则,赐霍去病食邑五千户。公孙敖因中途失联,虽本应处斩,赦免后降为平民。李广因功过相抵,无功无赏。张骞因行动迟缓,虽应处死,亦被赦免降为平民。
公元前121年秋,匈奴单于伊稚斜因河西走廊两位诸王损失惨重,准备将浑邪王与休屠王召至王庭问罪。浑邪王与休屠王得知后,决定率领旗下骑兵投降汉朝。大行令李息在黄河岸边筑城时,俘获匈奴使者,获悉匈奴二王欲降的消息,迅速上报汉武帝。汉武帝命霍去病前往迎接。不料,此行遭遇两次兵变。第一次,休屠王反悔,浑邪王将其杀死,收拢其军队,四万兵力坚定投降汉朝。第二次,霍去病渡河准备接收浑邪王部队时,裨王与裨将突然反水,导致军队动乱。霍去病纵马冲入混乱之中,保护浑邪王安全,并率军斩杀八千余叛逃匈奴士兵,最终成功接收剩余部队。汉武帝将浑邪王的四万部众分散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设置五属国。
两次河西战役结束后,陇西、北地、上郡地区实现了相对安定,汉朝在酒泉、武威两地设郡治,逐步掌控河西走廊。漠南大势已定,匈奴退守漠北。那时,草原上常响起一首匈奴民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两次河西战役的艰难远超人们想象。第一次战役中,汉军需攀登海拔约两千米的陇山,沿途梯次上升,行军艰辛异常。第二次战役,霍去病改用大包抄战术,虽然斩获辉煌胜利,但行军路线穿越广袤沙漠和险峻山谷,漫长的战线对前线将士考验极大。正是这些勇士们的无畏奋斗,使大汉王朝成功消除多代皇帝难以磨灭的仇恨,真正崛起为东方强国,主导东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