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古柏林立,古老的柏树作为自然的珍宝,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编撰《河北古树名木》一书时,我们注意到,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树宣传不足,亟需更多人们的关注。在河北的农村地区,很多古树都由当地村民视为神树,这种敬畏和保护意识,成了这些古树能够存活至今的关键原因之一。回顾古树的保护情况,我认为最好的栖息地莫过于墓地、庙宇以及乡村,这些地方不但避免了现代化的破坏,更保持着一种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我将持续编写更多古树的篇章,这篇便是《河北古树名木》之第51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
1、贺庄村古圆柏(金球柏)
这棵古柏位于抚宁县驻操营镇邹刘贺村河东贺庄村,树龄约200年,树高10米,胸围180厘米,冠幅10米×10米。古柏的树干笔直挺拔,树冠呈近球形,枝繁叶茂,四季常绿。无论春夏秋冬,树冠上层的小枝细密,散发出金光闪闪的光辉,远远看去如一颗金色的球体,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金球柏”。附近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的石碑,讲述着此地的历史。树后的一口水井原为庙址,至今没人能说清是谁种植的这棵古树,以及它的确切植树年代。村里流传着一个说法:此树可能在该村建村600年时,庙宇修建的过程中被栽种下来。虽然树的历史难以考证,但从它的胸围和生长状况来看,树龄约200年是比较可信的。
2、常家庄村古侧柏
位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常家庄村西北山上,这棵古侧柏树龄大约有1200年,树高13米,胸围410厘米,冠幅17米×18米。古柏的枝条如虬龙蜿蜒,树冠如巨伞,浓密的枝叶遮蔽了天空。它与1998年落成的抗日烈士纪念碑遥相呼应,成为一座天然的纪念碑,铭刻着那段壮丽的历史。常家庄曾是下花园区最具纪念意义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青年为保家卫国奔赴战场,参与游击战。为了纪念先烈们的英雄事迹,1998年,村里修建了这座纪念碑,成为激励后人爱国的教育基地。
3、侯仲村古圆柏
这棵古柏位于枣强县张秀屯镇侯仲村,树龄约600年,树高20米,胸围380厘米,平均冠幅10.5米。树干呈淡灰色,通直挺拔,无裂缝和分支,树皮的纹路平直而均匀,显得非常坚韧。树枝弯曲如虬龙盘旋,姿态奇特,尽管部分树枝已经枯萎,但整棵树依然雄浑壮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传说中,这棵古柏在明初洪武年间由天齐庙的僧人所栽,和庙宇共同经历了多个朝代的风雨变迁。尽管周围的其他树木已不复存在,这棵古柏依然生机盎然,被当地人称为“神树”。1982年,它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保护标志,近年来更加强化了保护措施,定期进行树木养护,确保它的长寿。
4、黄土坡村古圆柏
位于涿鹿县栾庄乡黄土坡村新村北、旧堡南的观音庙院内,这棵古柏树龄约1300年,树高16米,胸围440厘米,冠幅15米×14米。其树干从一米高处分为两部分,像是两棵柏树紧密依偎,形成一体。传说这棵树与庙宇同龄,庙宇可能建于唐朝,庙内至今还保存着“观音小庙”的遗址。遗憾的是,树的周围曾被人为砍伐过一些大枝,这也使得它的历史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5、靳彭城村古圆柏(曹魏古柏)
位于临漳县习文乡靳彭城村东的三教堂内,这棵古柏树龄约1500年,树高21米,胸围5.5米,冠幅17米。古柏枝繁叶茂,树身挺拔苍劲,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风雨侵袭,依然屹立不倒。传说中,这棵树与曹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在举行阅兵仪式时,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拴马,曹植便特意从太行山移来一棵柏树,种在了玄武池南,成为了“曹操拴马桩”。此后,这棵古柏一直是当地人敬仰的象征。在随后的历史时期,柏树所在的地区成为了彭城佛教圣地、道教圣地,历经千年,依然绿意盎然,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神树”,人们相信它能够庇护一方安宁。
6、晾马台村古圆柏
位于容城县晾马台村的明月寺大殿前,这棵古柏树龄约1000年,树高10米,胸围510厘米,冠幅14米×12米。古柏枝繁叶茂,树干粗壮,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上,庇荫四方。传说这棵树与明月禅寺有着深厚的渊源,明月禅寺最初建于唐代,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历史上,这座寺庙毁于战乱,但古柏依然存活,见证了无数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此相连的“晾马台”也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传说宋朝将领杨延昭曾在此地抗击辽军,并在古柏树下“晾马”,因此得名“晾马台”。这棵古柏在历经风霜之后依然茂盛,成为了村民们的精神象征。
每一棵古柏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深刻地融入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人们的奋斗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