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统领李建成与骁骑大将军李元吉,乃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亲生骨肉。自李渊驾崩之后,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便在权力的斗争中你死我活,几乎没有片刻的平静。李世民一向有雄心壮志,怎能容忍自己的江山被兄弟瓜分?于是,他暗中筹划,决意铲除李建成与李元吉,意图一统大唐的江山。
然而,这场权力之争涉及血脉亲情,尤其是手足之间的相残,实在让人心生不忍。想来,刘秀当年为了登上帝位,屠戮了自己的亲弟刘祗、从弟刘胤、刘贾等十多名亲戚,令人痛惜不已。李世民也清楚,若自己与兄弟展开生死决斗,必定会残酷无情,恐怕不仅背上骂名,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深刻裂痕。尽管他与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积怨已深,但毕竟血浓于水,三人同母所生,曾经是手足情深的兄弟,李世民心中也时常有些犹豫和挣扎。
因此,每当忠心耿耿的将领们劝李世民决断,趁机除去李建成与李元吉时,李世民总是犹豫不决,心中矛盾,举棋不定。权力的天平似乎随时会倾斜,他的内心却依然难以做出决断。终于,在难以忍受这种纠结和压力之下,李世民开始四处寻求忠诚的谋臣,希望能够得到一条合适的出路。
李世民内心的挣扎,使得他决定向贤臣们请教一番,期望能获得一些启发。他指示程咬金前往拜访智者徐茂公,探听他的看法;并命令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去见忠诚的李靖,询问他的高见。
徐茂公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深谙兵法与朝政,学识渊博,堪称李世民的得力助手。程咬金一赴徐茂公府上,徐茂公微微一笑,却未作答,眼中似有深意。程咬金再三追问,最终徐茂公淡然开口道:“此事关乎国家未来,陛下不如让张公谨占卜一卦。”程咬金听后无奈而归,空手而回。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也已到达李靖的府邸。李靖是李世民的心腹将领,忠诚无比,多次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两人将李世民心中的疑虑一一向李靖陈述。李靖沉思片刻,开口只言:“兄弟之争,何必与外臣商量?”长孙无忌与杜如晦再三恳求,希望李靖能开口明确指点,但李靖依旧摇头不语,拒绝多言。
显然,作为权臣,徐茂公与李靖都清楚此事非同小可,牵动着李氏王朝的根基。若一言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带来无尽的灾难。为了自保,他们都尽力避免表态,推辞不发表意见。尽管如此,他们的沉默与含蓄的提醒,已然传递出深意。
徐茂公含笑不语,李靖则以避嫌为由推辞,两人都不愿在这种兄弟相残的敏感问题上开口。李世民听后心中暗自焦虑,他原以为这两位亲信会给出明确的建议,然而他们却只是含糊其辞,令他更加迷惑与彷徨。
经过一番思索,李世民忽然想起了另一位谋士——张公谨。张公谨不仅聪慧过人,通晓天文地理、阴阳卜算,而且每逢军国大事,李世民都会请他通过卦象预测吉凶,以此为决策的参考。于是,李世民急召张公谨前来,将发动兵变之事托付给他。
张公谨接受命令后,立即伏地布置卦象,仔细推算星象和气数。李世民在旁屏息凝神,心中焦急而期待,希望张公谨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引。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推算,张公谨收起八卦,低头谨慎地向李世民启奏:“陛下鸿运当头,天意将有所垂青。只是,不忍心看到骨肉相残,恐怕难以完美收场。”李世民听后,心中一震,不禁长叹一声。他知道,张公谨的话中已有深意,意味着发动兵变虽是难以避免的必然,然而一旦实施,必定会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
李世民深知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沉吟良久,依然下定决心。他毫不犹豫地亲自督阵,发动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最终,在这场残酷的内讧中,李建成与李元吉兄弟俩相继被斩杀,甚至连年幼的李元吉之子也未能幸免。李世民虽已得以一统大唐,却也在心中埋下了无尽的痛苦与遗憾。
徐茂公的聪慧与深思熟虑,使得他在李世民面前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熟知李世民心中欲图大业的雄心,也清楚发动兵变将对国家带来何等深远的影响。徐茂公内心深知,若李世民最终得逞,必将掀起腥风血雨,江山动荡,甚至可能让匈奴、吐蕃等外敌有机可乘。为了不卷入其中,徐茂公选择了隐忍,他的建议虽婉转,却是一番劝阻之言。
与此同时,徐茂公心中亦有个人的考虑。虽然李世民信任他,但李靖独揽军权,地位逐渐凌驾于他之上。二人之间的竞争愈发显现,心底不免生出一些猜忌。于是,当程咬金前来请教时,徐茂公既不想激怒李靖,也不愿为李世民做出过于明确的指引。最终,他通过让张公谨卜卦的方式,希望李世民能三思而后行。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徐茂公与李靖作为李世民的亲信重臣,在朝政与军权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然而,在玄武门之变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事件中,二人却意外地选择了回避,使得李世民心生疑虑。
李靖的沉默更令李世民产生了深深的不安。李靖从小便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二人一直有着深厚的信任与合作。然而,随着李靖的权势日增,他的声望逐渐超越了徐茂公,李世民心中开始产生警惕,担心李靖会暗中谋反。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李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疑神疑鬼,认为李靖或许已与其他势力暗中勾结,心生叛意。最终,李世民通过一系列的谗言与手段,将李靖除掉,彻底消除了他心头的最大隐患。